张贤漆
一直以来,成都的轻工包装都发展得比较好,比如酒类包装、食品包装、家居用品包装等,这主要得益于成都丰饶的自然资源,比如全国十大名酒中,四川就占据六位之多,此外,成都本土的食品产业也很发达。所以在纸制品包装方面,100多条瓦楞纸板生产线的拥有量,使得成都纸制品包装行业的年产值在西南地区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
这两年,成都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积极推进IT产业发展。现在已有50多家知名的IT企业入驻成都,其中品牌商有联想、戴尔、英特尔,代工企业有富士康、仁宝、纬创等,现在有一句话,“全球每生产两台电脑,就有一台产自成都”,这足以看出近几年成都IT产业发展之迅速。
成都发展IT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作为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凭借地缘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蓉城。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进驻成都的有238家,国内一些大企业也逐步往成都迁移。作为配套产业,包装企业的西进现象尤其明显。从IT企业的角度来看,成都市政府将IT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会提供大量政策优惠;此外,成都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府比较多,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方面也不逊色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总体来看,成都的人力成本相对更低。
IT行业有个传统,比如富士康、仁宝要在成都建厂,就会邀请他们的配套服务工厂,包括经常合作的包装企业一起过来建厂,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于IT企业来说,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沟通顺畅、品质可靠,这种长期合作带来的信任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本地包装企业打破的,所以那些跟随性进入的沿海包装企业占据了成都IT包装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此外,还有一些知名的沿海包装企业,比如合兴集团,他们之前就因其他业务需要而选择扎根成都,由于盛名在外,很多IT企业进入成都之后也更愿意把自己的业务交给这些优秀的外来包装企业。
总体来看,本地包装企业在IT包装业务方面不敌外来企业,是有多重原因的。一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知名IT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和审核非常严格,本地包装企业要想迅速被其纳入供应商体系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本地包装企业主观上也不太愿意承接IT包装业务,首先因为IT企业大都采取半年付款的方式付款,这种方式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沿海进来的企业一般是集团运作,在资金链方面更有保障,而本地企业更愿意选择月结或季度结算的包装业务,来抵御资金风险;其次,本地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落后于沿海企业,因此竞争IT包装市场的主动性就差一点。比如富士康这些知名企业都有自己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他们选择的供应商也必须能够认可并承接这种制度和体系,这样合作起来才会比较顺畅。所以,即使有部分IT客户愿意将部分包装业务交给本地企业,有的本地企业也会因为无法配合客户的管理要求而主动放弃这块市场。
为了缩小跟外来包装企业的差距,这几年,成都本地的包装企业在设备、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都比较大,比如成都市宏坤包装有限公司就拥有质量领先的瓦楞纸板生产线,以及幅宽为1.62米的高宝大全开胶印机,罗兰、海德堡等先进胶印设备也纷纷被本地企业收入囊中。所以在设备条件和技术实力方面,本地企业完全不输沿海企业,接下来我们主要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多下点功夫,可以学习、借鉴沿海企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如果管理水平也能逐步跟上,本地包装企业就能在各方面满足IT企业的需求,逐渐打破只能凭借先进的设备而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
当初仁宝集团到成都落户时,提出IT产品的年产量要达到480万台,希望当地的包装配套能同步满足他们的产量需求,目前看来,基本已经实现。数据显示,成都IT行业一年的产值能达到3000亿元,IT包装的产值按照5%来计算的话,就是100多亿元,占成都整个纸制品包装产值的20%。相信随着成都IT产业的继续深入发展,IT包装所占的比例还会继续扩大。
客观来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IT行业西进时,很多企业提出的预期产值目标跟实际生产有一定的落差,但由于成都的IT产品出口比较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消费,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整体来看,成都的IT包装行业发展速度比预计规划稍微迟缓一点,但整体还是向好的。2013年,成都包装行业的增幅应该在20%左右,发展势头非常喜人。五年前,在成都找到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包装企业很困难,现在这样的企业我们有十几家,年产值在2~3亿元的企业越来越多,突破5亿元的也有,比如四川瑞森纸业有限公司。我认为,“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年产值达到5亿元的包装企业数量超过十家没有问题,年产值在1~3亿元的企业应该可以达到五十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