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之一的景泰蓝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璀璨的明珠。景泰蓝造型或气势雄浑,或优美典雅,其中无不凝结着制作者的聪明才智与勤劳汗水。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是先用铜作胎,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粘焊在胎体上,再加上勾兑调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的铜胎器皿。它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家享用,他是权利的象征、地位的代表,在昔日的皇家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行宫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中国的掐丝珐琅制作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明景泰年间以前景泰蓝大多称为鬼国嵌和珐琅,由于明代景泰年间宫廷的重视使其扬名,又因釉料釉色多为兰色而得名为景泰蓝。至此,“景泰蓝”一词诞生并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元代的景泰蓝的实物是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珐琅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新发现,其中仅仅有三件已经被确认的元代景泰蓝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学者们一般认为许多古代器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一般都是通用在多种工艺中的。这一研究的发现使一些与其他同时代的相近的珐琅器从原有认为的学术观点当中剥离开来,从而使景泰蓝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内的学者们所研究的学术观点与国外的学者们就成果而言尚有一定的差距。
蒙古人重视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搜虏被统治地区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发展元代的手工业,元蒙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技术和主要原料。珐琅工艺在13世纪后期是属“较难之艺术”,同时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赞也研习珐琅制作技艺的事实,凸显此项技艺已获元人的重视。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主要为皇家服务,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元代的景泰蓝特点是器型相对比较规矩、基本都拥有大气的文饰、凝重的色调,而且在文饰线条上较为豪放粗犷,这与后世的掐丝细腻严谨有着明显不同。
明朝景泰蓝是景泰蓝的一个巅峰时期,明朝景泰蓝的特点:色泽暗而凝重,器物表面布满了砂眼。原因就是因为釉料中的调和剂黏度不够,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经过高热处理时产生了爆釉而形成的,而破解这个技术难题的方法是到了清末时期才被研制出来的。
而现在这一特点反而成为了鉴定明清景泰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明代景泰蓝一般都是鎏金厚而发红,器物很显庄重,文饰也多为宝象花图案。明代的景泰蓝的制作作坊分为官作与民间作坊共同经营的情况,当时的云南地区和南京地区都有相当规模的景泰蓝作坊。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不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后来的北京设立官办作坊,而由于宫廷的使用对工艺和器型的高水准要求,使得景泰蓝工艺制品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而民间工艺的水平和工艺反而又非常的有限,使得当时的景泰蓝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就出现了一个令收藏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当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造型、做工极为粗糟的明代特征的明代景泰蓝制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明朝官制的景泰蓝却又是天价难寻的骄子。
到了清朝前期(清朝开始到嘉庆以前),景泰蓝制品几乎是皇室的象征,只有很少量的景泰蓝制品用于封赏二品或是以上大员和对于宗教高僧及其庙宇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清朝前期景泰蓝颜色追求艳丽,纹饰复杂,图案喜庆吉祥,题材丰富,广泛用于宫殿的摆放与实用器皿的制作,这时期也同时出现了画珐琅这个品种。
清朝前期景泰蓝铜器厚重,鎏金色泽黄而温和,不易脱落。纹饰虽繁杂,却无一点凌乱,掐丝工艺十分严谨,决无一丝偏差。砂眼数量与明代相比要少很多,而且砂眼中有半透明的物质,相比明代则就是一个眼,没有其它杂物。
目前国内外的拍卖机构景泰蓝的价格可谓已经到了天价,而且所能征集到的景泰蓝精品也越来越少,而精品基本上集中在清朝嘉庆以前的景泰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泰蓝工艺的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工艺完美成熟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品种最为繁多反而是景泰蓝珍品相对的流传下来较少,这是因为当时景泰蓝的制作的成本极高,制作的数量也是极少的,所以拍卖出天价也属于正常情况了。与之相比的一些诸如瓷器的批量制作而言,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复杂,而且用的釉料贵重稀少,因此在当时的数量是相当稀少而珍贵的。
到了清朝嘉庆时期景泰蓝除了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相对开明的嘉庆皇帝也同样把景泰蓝变成了流通的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
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那样只有宫廷造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也同时开设了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级礼品。但是作坊还是仍然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是有一定数量的,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的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的多,并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拘谨。
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非常的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只属于皇家的专属御用品了,而成为了批量制作并且出售的商品。无论从制作技法,还是釉料的用料,或是整体景泰蓝的制作工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数量上与前三朝相比堪称大量,这类器物多是用于出口。
清朝中期景泰蓝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大,多方型,扁型,盘子类,圆器少,器物上的瑞兽装饰成小巧耳饰,与早期相比显得小气,流传下来的器物有大面积的脱金现象。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当中,工匠的工时是价值成因的主要部分之一。
采用宫廷标准所制作的时间需要一个月的景泰蓝制品,需要的工本费用在当时换算的话大约要数十两纹银。清宫档案记载清乾隆御用工匠一等月俸纹银三十两。而减少工时肯定就会相应的降低了成本,那就要尽量减少工序,或是减少过多的景泰蓝装饰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
因此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了很多,而且整体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样式简单化,景泰蓝胎体制作也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目前的中小型拍卖公司经常把嘉庆时期寄托款识为乾隆年制的外销品进行拍卖。国外回流的此类品种居多,当掌握了此时的工艺与前三朝的特点之后也还是很好分辨出来的。
差不多在鸦片战争前后,景泰蓝的制作费用成了清政府的一个主要难题。内忧外患使清政府无力承担庞大的制作成本开销,于是清政府决议遣散宫中大部分御用景泰蓝制作工匠,允许民间制作和使用景泰蓝制品,这使民间的作坊得以发展、繁荣。
在清末民营公司作坊开始了大批量制作景泰蓝制品,由于制作器物针对层面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不同层面的人的需要景泰蓝制品也分成三种档次,一是高级出口仿古品种,二是高级陈设品种,三使普通生活用品的品种。这三类品种的质量的差别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许多景泰蓝收藏家经常把一些最普通生活用品类景泰蓝制品当成精品来收藏,要知道此时工艺与清早期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器物多为轻薄。镏金工艺薄,经过短时间就基本脱落干净,器物的底部多有旋纹。
这时期的景泰蓝作为高级陈设品,价格也是十分昂贵的,其中一些精品也成为王公贵族们追捧的对象。一些民营性质的公司的景泰蓝也被皇宫选中成为宫廷的用品,在当时光绪大婚就曾向老天利公司定制陈设的景泰蓝。在宣统时期老天利的景泰蓝还代表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这也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较好。
当时国外贵族们对中国景泰蓝的喜爱程度很高,当时的法国贵族比较喜欢陈设景泰蓝工艺品,从而促进景泰蓝的大量出口。另一类则成为高档生活用品,如用于供奉的五供、镜屏等。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已经不只是艺术品和高级陈设品,已经出现低端生活实用品种,诸如烟具、首饰盒等生活用品的装饰。这类景泰蓝数量较多,制作比较粗糟,而流传至今的清代景泰蓝以此为最多。而这些景泰蓝反而也极大的影响了收藏者的情绪,有许多收藏者都非常的迷惑,为什么诸多书籍都说景泰蓝如何的制作工艺精湛,而自己看到的景泰蓝制品却是如此摸样,这就是国粹,让初入行者大为茫然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国家极其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日本用于调和景泰蓝原料的稳定剂也随着日本的入侵传入中国,这一技术使成窑率获得了大大的提升,成本也相应的大大下降了。目前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景泰蓝的底部有兰色的有如油漆的釉面,它是清末才出现的技术,民国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已经全部是民间作坊制作了,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是老天利,然后还有德兴成、静远堂、志远堂等民间景泰蓝制作工厂。
民国时期的景泰蓝的成本已经很接近普通铜制品的两倍左右了,在工艺上也由原本的四十多道工序降到二十多道工序左右。一些有蓝釉子的廉价景泰蓝也逐渐的开始成为生活用品,包装盒等常用品。一些景泰蓝收藏者经常将此类景泰蓝和画珐琅制品,在网上发布说自己的藏品有多高档,其实此类景泰蓝在当时应用之广泛也说明了它的廉价。它的工艺价值与早期的景泰蓝制品的价值相比有如象牙与日本料般的差距。
但民国时期有些廉价的景泰蓝也有底部不施蓝釉的,有的还打印英文,这些是中档的外销景泰蓝工艺品,基本上也不镏金,或是简单的电镀金。民国的景泰蓝大多数是普通生活用品,广泛的实用品使景泰蓝从贵族沦为平民阶级。除了少量的特制品种以外,景泰蓝在民国时期基本脱离艺术品的行列,成为了装饰的配角。整体来说民国时期景泰蓝到了景泰蓝的发展中的一个真正的低谷状态。
建国后景泰蓝的发展有2个时期,一个就是建国后的初期,一个就是80年代后的这个阶段。
建国后,景泰蓝成为国家长期出口的工艺品品种,仿古品种一直延续生产到现在。当时的欧洲方面的生意是通过香港转出口,这段时期的景泰蓝质量比较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急需大量的外汇,在到文革时期之前生产的景泰蓝品种远销九十多个国家,但质量与清后期相比又逊一个层次,镏金基本都是电镀金。虽然不易脱落,但给人一种现代工艺品的那种艳俗的光泽,抛光工艺超过以前各时期。
釉面上基本上无砂眼,器物轻、薄,纹饰简单掐丝明显的不规整。仿古与创新工艺两者相结合,艺术价值已经与清代无法相比,也演变成了单一的工艺品。除了少量工艺大师的作品以外,基本上收藏价值要相对的低的多(这里指的是针对清代的景泰蓝艺术品而言)。
建国后的高级景泰蓝产品曾经是作为国礼与其他国家交往赠送的品种,但又开发中档礼品。如花瓶、台灯、怀表,钢笔等产品的大量使用。到了八十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库房里积压了大批中低档类景泰蓝制品,这些曾经出口供不应求的景泰蓝,由于不注意质量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而且目前偶尔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经营在地摊上的带包装盒的七八十年代的景泰蓝制品,这里的一些仿古器皿常被景泰蓝收藏家误以为是古董。目前在国外有一百多个国家有大量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品,随着古玩市场景泰蓝的价格的不断攀升,于是也加入回流大军,进入国内市场。这些质量不均,艺术品与普通工艺品可谓良莠不齐,收藏者多数看不明白此类景泰蓝。建国后的工艺大师级别所制作的景泰蓝精品目前价值有待开发,一些特殊复杂工艺的景泰蓝精品在市场时有发现,但是暂时还没有太多人注意此类品种,因此也有一个投资的好前景。
从八十年代开始,北京相继成立了以生产景泰蓝为主的公司。有些是工艺美术厂解散后重组的中小型公司,他们通过香港和中国进出口总公司等渠道,为国外定制景泰蓝镶嵌玉、宝石的特殊工艺景泰蓝制品。这时期的景泰蓝制品,目前在国外有许多,由于工艺复杂加之使用的景泰蓝原料十分名贵,所以也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古代景泰蓝作品皇家御用的特殊性使它不可能像瓷器、玉器、青铜器那样广泛、势众,这也是古董景泰蓝收藏受众面窄的重要原因。明清前期景泰蓝,其成品本身就极其有限,都是国宝级的收藏品,很少有私人收藏品。相对的,现在的几位著名的景泰蓝工艺大师的作品反而更受欢迎,其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都十分强,也是国内外收藏家们很喜好的品种。近年来,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现代的景泰蓝大师为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新时代的景泰蓝精品时期已经到来了。随着景泰蓝的主要原料和其他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等,促使近年来的景泰蓝制作工艺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不断的有新景泰蓝品种、新的釉料颜色、新工艺的出现,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产品,都具有收藏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当代景泰蓝大师,除了在景泰蓝精品欣赏栏目经常提到的张同禄大师之外,还有钱美华、钟连盛、戴嘉林、霍铁辉等景泰蓝大师,而且他们的作品也都是景泰蓝收藏的热门选择,升值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