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它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时,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展翅飞翔。而人为地将茧的洞口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爬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可见,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反观日常教学,我们不也如同文中的“好心人”那样,常常怀着“恻隐之心”,忙不迭地用“剪刀”将学生的学习通道修剪得特别宽畅。常常害怕出错,于是提前把错误亮出来,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学生要怎样解答;面对探究性知识时,常常害怕学生探究不出答案,要么舍弃探究过程,要么简单演示,将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面对学生解决稍显困难的问题时,常常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要么给予太多的提示,要么直接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因得不到必要的磨炼,必定与“飞翔”绝缘。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常常只为自己,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其实,只要我们少一些急功近利,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给足磨炼的机会,又何愁培养不出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