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清
假性球麻痹是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是由双侧皮质及皮质脑干束、脑干损伤而出现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而其中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本科对部分脑梗死球麻痹患者实施吞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⑴入选标准:①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③临床上均有吞咽障碍,如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④筛选符合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诊断标准;⑤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停止进展>48小时;⑥神志清醒,可配合检查和治疗;⑦病程30天内。⑵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中重度认知和智能障碍、失语症,不能进行吞咽评估及治疗;②并发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非脑梗死如帕金森病及神经肌肉疾病等所致吞咽障碍。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68.56±11.67岁;病程3~27天,平均9.44±2.26天。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4~80岁,平均62.11±13.54岁;病程2~30天,平均7.76±2.23天。兩组的年龄、性别、病程、脑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调整血压等治疗,同时进行吞咽训练:包括口轮匝肌、舌肌运动训练、咀嚼、声带训练。每天训练1小时,共28天。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取穴:翳风(双)、百会、印堂、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选用直径0.3mm毫针(翳风用3寸针),向喉结方向进针2.0~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风池、百会、印堂、太冲用1寸针,施捻转补法,点刺金津、玉液2~3次。1次/日,治疗14天1个疗程,共2个疗程。
评定方法: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测试吞咽功能评级,分为5级。1级:能顺利1次5秒以内咽下,计0分;2级:能1次咽下,但超过5秒,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计2分;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计6分: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计8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两者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分比较(X±S)。治疗组30例,治疗前评分3.86±1.56,治疗后评分1.72±0.85。对照组30例,治疗前评分3.72±1.48,治疗后评分2.66±1.32。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37%~7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甚至需要鼻饲维持营养。故解决吞咽困难是综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理论基础:①中枢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并逐渐具备发放运动神经的功能,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未完全凋亡的脑组织重组或代偿,加速吞咽相关肌力的恢复。②针灸刺激通过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缓解肌废用性萎缩,加强其功能,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易操作,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103,251-253,330-333.
2王清勇,黄远桃,宋小琴,等.卒中单元个体化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功能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