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迪借着默多克的名气扶摇直上,也研究起当代艺术来。近年来名人搞跨界已经成了趋势,早已分不清是名人搞艺术还是艺术家做名人,艺术和商业的分界线也是模棱两可。在这个每人都可出名十五分钟的时代,艺术是否能保有独特的精神,还是会沦为名人现象里的次要角色?
◆ 大橙子 音乐爱好者
艺术家和名人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有交叉,好的艺术家可以是名人,知名艺术家资源多更有利于创作,当然也有很多借艺术之名搏出位的人。有爱有想法是根本,名气是副产品,只不过有人更在意那个副产品,有人更在意艺术本身。
◆ 独孤岛主 影评人
艺术的角色,端赖每个人的定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谓独立精神,也在于对待艺术的人自己,假如本身就是将艺术作为自己名人身份的一个添砖加瓦之物,则连“地位”一词的评判基础都失去了。
◆ 傅镭 诗人
艺术的美具备独立性,由人的神性决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只会对其形式产生影响,而绝不能改变其本身。商业化的艺术创作或收藏交易,只是商品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收藏者是鉴赏家还是暴发户,其艺术价值不会改变,改变的是被人为延伸的作为商品的价值。
◆ 纪柯 摄影记者
名人和名作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换句话说,如果邓没有现在的名气,是没人会来关心她是搞艺术还是被艺术搞。艺术的精神是超越空间的,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说这些人是在经营消费艺术,而非做艺术。
◆ 唐大门 艺术系研究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人都有一颗浮夸的心,各种跨界、上位屡见不鲜。但我坚信,真正的艺术家,无论他是草根也好,名家也罢,血脉中依然是高傲的,有信仰的。艺术与商业的分界确实越来越模糊,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特性之一,早在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的时代就是如此了。
◆ 一塵夜奔 戏曲爱好者
从来没有哪个界、哪个圈可以独立自闭而良性发展的,所谓的各类圈总有重叠相交之处。不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产生活动从而构成社会。艺术家需要美术馆、画廊、机构的推广宣传,需要来自商人的金钱支持。艺术家的独立精神,是针对作品的创造而言,也就是“用作品说话”,与是否精力充沛游弋于金融界并不完全对立。
◆ 王晶明 独立设计师
有钱的商人喜欢沾点艺术气,以显得自己有品味有文化。也有些穷惯了的艺术家想走出怪圈,用艺术养艺术。商业并不是坏事,但要保持艺术的独立精神是难事。还有很多人喜欢收集标签,跨一个界就可以多一个标签。其实只要作品是真诚的,商不商业不是艺术家考虑的。
◆ 张悦时 工程师
我觉得这个还是要看艺术家自己本人的定位,有些艺术家自己有能力进行商业推广,有些则不是,就需要一些“跨界”的人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推广”。但是要成为出色的艺术家,还是需要保持独特的精神,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特点。
◆ 王毅飞 戏剧人
名人搞跨界是拿名的资源和商业(艺术)搞共享,预期更大的收益,但往往并不如愿。邓文迪投的电影和姚明投的餐厅都是亏钱的,名并不是核心竞争优势。演艺圈是名气越大越容易卖钱,但那是以卖人为主卖艺为辅的市场。名人和艺术,要看他们卖什么。我觉得,不是拿来卖的艺术才有意思。
◆ 司徒醒醒 电视台编导
名人只是一个标签,其实除了名人、商人,各种人都在搞艺术,这些都不能改变什么,就和自然之道一样。众人搞艺术只能反射出社会对待艺术和艺术所承载的人性的态度,但不会就此颠覆艺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