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中国,因为我坚信世界的未来就在中国。让我们先转移一下视线,从长远来讲看看未来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想法,就是关于未来十年互联网与新一代受众的趋势:屏幕、分享、注意力和流。
我们变成了“屏幕人”,屏幕构成了—个生态系统
在以前的西方世界里,我们都是读书人,书籍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比如法律条文、文书,还有圣经等等,这都是书本文化。但是这个时代变了,我们变成了“屏幕人”。
屏幕改变了所有的事情,因为它的变化很快,我们现在并不再说作者了。我们生活中到处能看到屏幕。比如说在杂货店、加油站、建筑物的建筑表面,现在所有东西都表现在平板上,到处都有屏幕,可能都已经变得廉价了。
我们现在都在看屏幕。一个人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又在看电脑、玩手机,所以这是一个多屏的时代。这些屏幕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就像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一样,如果说你想种苹果,你必须要有蜜蜂,如果要有蜜蜂的话就必须要有花,有花的话必须要有蚂蚁,所以不能独自形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比如现在的微博、博客依赖于主流媒体,而主流媒体的内容又依靠博主。媒体本身成为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媒体作为孤岛存在,必须在网络中互动。
当然,有时候媒体变成了一种有机体。你发现孩子们玩iPad,在上面写字,或者是移动,都是通过手势、动作,已经不再打字了。现在的屏幕变得越来越灵活,像纸张一样,可以一页一页地翻。屏幕不一定要是印制的,也可以是能卷起来的,像衣服一样的材质,非常灵活,可以变成任何的形态。所以未来的人机沟通不仅仅用手指来打字,还可以用整体的身体语言,通过手势来与电脑沟通,不断打破传统。
屏幕的演进正在不断地出现,比如谷歌眼镜让屏幕变成我们的第二双眼睛。更进步的是,不光我们看屏幕,屏幕还能够看我们。比如三星Galaxys4,它拥有最基本的眼动捕捉技术,可以捕捉到人眼的动作,测试你看到的方向。三星的媒体实验室正在深入研究眼球追踪技术,不仅仅能捕捉到眼睛的动作,甚至已经可以从中分析出用户的感情,比如你对什么东西不明白,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将来通过屏幕阅读会变成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比如看网页的时候,网站能自动对用户不理解的内容给出一些反馈或者注释,还可以添加评论。
未来30年,屏幕和媒体的内容会互相影响,你可能都没有办法理解每一年推出来新的媒体平台有多少。屏幕是无处不在的。
分享让获取比拥有更重要,个人隐私的透明化远未触及极限
第二点是分享。分享对于新的经济体是个动词。我们有这样一个云,云无处不在,所有的东西都到达了云端。我们有谷歌云、腾讯云,我们到底是一个云还是很多个云,还不知道。但是某种程度上所有东西都会上到云端。云里面到底是什么?它是由大数据组成的。这些大数据本身是一种新的媒体。我们分享这些东西,以前我们认为这是一些私人的信息,现在却非常急迫地要分享这些信息。
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间,我们分享的程度远远超过现在。在分享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转变,即从拥有到获取的转变。比如说有个云,它总是在线,我总是能够获取,能够登录。比如说音乐、电影、图书,既要然能够随时从云端免费获取它,那为什么还要拥有它呢?拥有将变成一种劣势。为了拥有这些数字内容,你还要不断升级、备份,还要有系统支持,还要保持安全。如果你要去拥有的话还要负很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越来越超过效益。
所以说对于用户来说我不再需要拥有这些,而只要能够使用和获取。我们不一定说买音乐,而是买音乐的应用程序的获取途径,比如说在美国的电影,我们不再买影片来看,而是我们进行一些定制,来获取看电影的途径。书也是会成为这样的情况,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预测亚马逊将会提供所有你想到的数字书。比如说一年99美元,包年,是数字的,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数字书的阅读。这种转变非常根本,是数字化的转变。
当然,分享一旦过度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对隐私的保护。譬如一个天秤的两端,如果是说非常私密是0,完全开放透明就是100,在这个区间内滑动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如果我想获得最大化个性化的服务,我就得把个人信息透露给企业,提高个人信息的透明度,这样企业就不再把我当作芸芸众生之一,而是能为我提供定制服务,但如果我想变得非常私密,那就无法为我提供个性化服务。
历史提供了一个也许会让人吃惊的事实:只要条件允许,人们总是不断倾向于牺牲隐私。现在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和个性化了,比我们想象的程度要大很多。个人隐私的透明化目前远未触及它的极限,未来10年,网络分享的程度会远远超过现在,个人信息的公开胜于保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人性的虚荣会战胜对隐私的担忧。
注意力经济时代,关注到哪儿钱就流向哪儿
第三是注意力。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注意力往右走,影响力往左走,这是互动双向的事情,一个是关注,另外一个是影响。注意力流到哪儿钱就流到哪儿了。比如现在注意力关注的是网上,所以钱也流到了网上。
另外我想再说一个有意思的领域,就是未发掘的空白地。现在我们要付钱给这些用户,才能够让他们读取我们的广告,根据他们的评分或者或者个人的影响力决定投放广告的金额。比如可以付费给这个人把广告投放在他的微博账户上。过去有些人运行广告,他们收到钱,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而是直接把钱付给受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会遵循这种模式,但是我想有一些会这样的。
信息流是实时,全天候的信息流,不同的流是互相交叉的
最后是“流”。
目前网络界所有的计算模型,都是从传统的“实物时代”演化过来的。比如,过去我们在桌上办公,于是电脑屏上也有桌面、文件夹、文件;互联网出现后,出现了网页、链接等概念。但现在,产业界不再更多地关注网页而是关注数据流,这将成为构建未来的平台。
比如说不同的信息流、广告流、Twitter流、Facebook流,还有一些主题报道、头版,这些数据流、新闻流就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模式,它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比如说从个人电脑到云端,或者从云端到个人电脑,所有的东西都是实时的。就是从我到大家,就是社交群体。以前是网页、文件、文档等等,但是现在是信息流,这就是一个新的理念。这个流是实时、全天候的一个信息流,而且不同的流是互相交叉的。
另外再说一下“量化自我”的概念。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跟踪自己的身体活动,比如手腕上戴着一些东西来跟踪自己的活动,就是你所想象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跟踪。
在苹果商店中,目前至少有23件设备能不断追踪使用者的个人信息,比如血压、血糖、运动状况等。而更新的一个设备名叫Scanadu,现在还没有中文译名,只好借用了科幻片中星际旅行常备的“三录仪”为之命名。Scanadu上周刚刚由一家美国公司推出,大约半个手掌大小,拥有一系列传感器,只要靠近太阳穴,就能记录下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情绪状况。
人本身已经成为数据的一大来源,而且,这些数据将通过网络进行分享,并被机器读取、整合,从而极大地提升其原有价值。把所有与人相关的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数据人生,这一定会引来数十亿美元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