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花
程序设计是一种构造性的技术,程序语言本身枯燥难懂,初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阶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开展既富构造性又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越浓厚,学习的动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刚接触程序设计时,学生总以为编程是非常神秘的事物,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编程充满兴趣呢?我就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欣赏实例、修改代码的简单的操作经历编程过程,体验编程的乐趣。
在上VB第一课时,我先给学生电脑发送了一个软件包,在这个软件包里,包含这个学期接下来要学习的一些实例,这些实例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如幼儿加法练习程序——给小朋友练习10以内的加法的一个小程序,我的电子相册——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别碰我程序和猜数字游戏等,让学生自己体验这些程序,学生兴趣高涨,特别是像控制动画这个程序,学生都觉得很好玩,想要画面停止就停止,想要它继续动就动。还有一些小型游戏,学生都一遍一遍地尝试。学生在猜测—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宏观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立足具体实例,渗透基本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常常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如果遵循逻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则必将使学生容易掌握概念。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对程序设计充满了好奇,如果教材把对象、事件、控件等概念放在前面讲,一下子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概念,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要想让学生领会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应以一个个鲜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在每个例子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地、很自然地掌握控件、对象、事件的概念。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当多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都是必需的,但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强,这些概念不宜一次灌输,如果这样就会使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产生逆反、厌学心理。
在《VB程序设计初步》这一节内容中,对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和基本语句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但如果根据教参中课时的安排,用一课时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学,则学生基本上完全不能接受和掌握。教师可作一些小调整,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拆分讲解,结合后面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的内容,贯穿程序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且保持了学习兴趣。
如:作为程序设计的基础,常量、变量、算术表达式等内容是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并需要有明确的概念的,因此适宜放在前面讲授,而为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可结合具体的程序例子。
例:求圆的面积程序。
程序为:
Let r=text1.text
Let pi=3.14159
Let s=pi*r*r
Let text2.text=s
教师设问:在这段程序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如果想画不同大小的圆,应该改哪里?为什么?(引出变量的概念)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和数学上面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引出表达式的概念)经过一系列设问,学生思考,能很快明白这几个基本的概念。
对于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并不会马上接触到这些内容,因此可以先不作讲解,而把它们放在《分支结构》程序中,由于涉及条件判断,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各种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意义和作用,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经常忘记学过的知识,这和他们的心理水平和课时相对较少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要“不厌其烦”重复强调讲过的知识点,甚至要贯穿整个程序设计教学,学生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初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一年级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上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学习VB程序设计时表现出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而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兴趣的差异。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有浓厚兴趣,但有相当数量学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是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上,更不是在学习枯燥的VB程序设计中。有的学生既不喜欢又不讨厌信息技术课,只是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另有部分学生由于觉得VB程序设计比较枯燥难懂,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2.学习态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被动型、放任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这种学习态度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班级之间,而且男女同学间也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则势必造成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吃不饱”,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致使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和上网上,势必造成整节课无法顺利进行。
“分层教学”就是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学环节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采用同班分层教学法,就是以班中相似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的同学为同一个层次,依据实际情况将整个班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依据各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教学任务,使各层学生均得到发展。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采用演示性探究方法,学生通过模仿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目的。对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性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则采用导向性探究方法,学生根据老师预先设定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探究目标是“串好主线,预设悬念,循步渐进”。对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方法,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教师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任务,学生根据这一方向开展探究活动,目标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形成风格”。对各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释疑以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分层教学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
例如:在分支结构的练习课中,我就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根据老师的演示,完成练习:输入两个数,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如果A>B,显示“A数大”,否则显示“B数大”。
任务二:通过分支结构程序实现
输入一个0至100的分数,然后判断显示:
0~59分:不及格 80~89分:良好
60~79分:及格 90~100:优秀
任务三:编一程序,输入一个整数X,若是偶数,则显示“偶数”两个字,否则显示“奇数”两个字。(要求能通过不同的条件来实现)
这三个任务中前两个是要求所有学生都理解并完成的,第三个则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个别好的学生要求能完成,最好能用不同的条件实现判断的过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生的作用,让他们充当小老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形象比喻,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特别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些概念、算法。教师应将其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要多钻研教材和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接受。如:在上VB第一课时,我说:程序无处不在,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程序中。上课有上课的程序,过马路有过马路的程序,每天早晨起床就是执行某种程序……否则就是无序,就乱套了。起床后要做些什么?叠被子、洗脸、刷牙、吃早餐、穿衣服、穿袜子、穿鞋、背书包、上学……这里有些事情可以先后順序调整,有些就必须按序完成,你总不能穿好鞋子再穿袜子吧?穿衣服需要有序,需要判断天气……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什么是程序,也为后面程序的算法的理解奠定基础。又如在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瓶子,一瓶子装了油,一瓶装了水,如何将两瓶子里的液体互换呢?有的学生立即就想到借用第三个瓶子的方法,与程序设计进行类比,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变量的概念,这样比喻学生容易接受不容易忘记。
五、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课本中有关VB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一开始介绍诸如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最后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虽然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看,这样安排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考量,一开始就学习一些难懂的、晦涩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决定一开始先不讲基本概念,结合课本内容,采用类比、自然过渡的方法,通过介绍一些实例,让学生直观体悟这些概念。在操作过程中,不用讲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很自然地就体会出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再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又如在和学生探讨VB软件的打开、程序的建立和保存、软件界面等方面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出VB操作和以前所学软件的异同点,由于学生已经学过Word、Excel等应用软件,对这些相似的操作已非常熟悉,因此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以上几点是我在VB程序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诚然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有了好的教学策略,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技术课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可轻视的一个环节。总之,我们要在贯彻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