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阿鹏今年16岁了,平日里学习成绩很不错,在学校,老师很喜欢他,同学们也爱和他一起玩,在家里,虽然妈妈爱唠叨,但也听话,让爸爸妈妈感到很欣慰。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阿鹏的表现却让老师和父母感到困惑,阿鹏突然不“听话”了,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同学一起破坏课堂纪律,老师找他谈心,他也以“自己有人权,有自由”来顶撞老师;在家妈妈帮他整理房间念叨几句,就很大反应,甚至大吵大闹,几天都不理睬父母。阿鹏现在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要管我”、“这是我自己的事”,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阿鹏的妈妈感到很无助,她的乖小孩到底怎么了?
A父母和老师常常提醒孩子:“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反复地提醒(唠叨),常常是强烈的暗示。当爸爸、妈妈或老师反复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代表的就是这样的暗示——你是一个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当这样的暗示渗透到孩子的潜意识深处,孩子往往就真的变成了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在父母上万次、数十万次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负向暗示。
我们常常看到抗拒父母的孩子,他们留恋网吧只是为了抗拒父母的操控;他们让自己变的更糟只是为了抗拒父母的抱怨和批评。孩子抗拒父母的方式不外乎“你讨厌我做什么事情,我就偏做!”“惹不起,躲得起!我不让你知道我在做什么事情!这样你还能批评我吗?!”
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成年累月地受批评和指责。暴躁的孩子都是从一些没有爱和理解的家庭出来的,在父母的严格统治下,小孩子变成了愤怒的人。如果孩子向父母发泄他的愤怒和仇恨,就会被打或被罚甚至被抛弃,于是,他们的愤恨只能发泄在小一点儿或弱一点儿的孩子身上,长大之后则发泄在他遇到的能量弱的人或相对安全的人(伴侣、孩子)身上。这就是学校里孩子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以及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上恶性伤害事件的深层原因。
如果把抗拒的力量收回来,就能有百分百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吸引力法则很快就会生效。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随之改变——境由心转。
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提醒别人、防范别人,就是提醒、防范自己。
一个从不浪费的人,吃自助餐时会只取自己吃得完的食物,他(她)会认为这是正常的、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必对他(她)强调:浪费可耻。
一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也会觉得集中注意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不必提醒的事情;一个有道德的人,会觉得按照道德的要求做事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据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问老子:“你怎么看待道德?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质?”老子大笑起来,说:“只有在你不道德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只有在你没有品质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品质。有品质的人完全忘了品质存在的事实。有道德的人不知道‘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所以,不要试图去培养,只要自然。”
父母们协助孩子健康成长时,一定要了解平衡定律:我们欣赏的或打压的任何东西,都会对我们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副作用。通俗地说:凡是被我们抗拒的,都会持续存在。
希望有一天,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不再跟在孩子后边,不断提醒、督促。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父母和老师不再是孩子的监督者,意味着对孩子的高度尊重。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才能既培养出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爱,协助孩子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地向着成功迈进。
(编辑 李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