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
人际关系的处理既简单又复杂,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只要心诚意坚必定能在人际关系中稳定的存在着,“经营不需要很多学问,但需要机灵变通、殷勤好客、言谈中肯、和颜悦色、服务周到、吃苦耐劳。”
失望和失落——这是许多少女 初次踏入社交生活后的感觉
一位少女在给一位心理学者的信中倾诉了女孩子们的苦恼:“在情感交往中,总是那样吃力,那般沉重,全无潇洒超脱的美好境界,仿佛四面处敌,八方设防,非要硬生一个心眼不可,自己那种渴求友爱的纯情往往被那种世故、那种虚假、那种欺诈无情践踏撕碎了,人世间太淡漠了。寻求真情太难了。”
更多的少女却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感,一方面交往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则发觉原来的那种友谊的自我牢固感觉淡化了,过去那些情投意合的挚友们现在开始表现出不应有的疏远,大伙之间失去了以往的那种亲近、默契。对此少女们迷惑不解,甚感失落,为自己所刻意追求的东西轻易失去而又不知其所以然而难受。
原因何在呢?大凡产生失望和失落感的少女之所以在社交中举步艰难,除了社交经验、技巧、方式上的缺陷外,还有几种不良的心理隐患影响了少女们正常的社交生活。
寻根——影响少女正常社交生活的心理隐患
隐患之一:角色固着
一位少女常抱怨自己不能被人理解、缺少知音、倍觉孤独。原来她在家庭中,总认为父母文化水平低,充满市侩味,没有共同语言,自己常以“白雪公主”自居,不屑于和“低层次”合流;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她却又处处使性子,事事不饶人,动辄为小事而赌气。结果,父母怨她,敬而远之,同伴嫌她,厌而避之。尽管她吃力地缓和关系,主动与人亲近,但常又使刚融洽的感情溃于一旦。
她的弱处在于心理上存在着角色固着的障碍,缺乏灵活变通角色形象的意识。这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在多数少女身上存在,克服这类障碍的方法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来调节角色类别,改变角色行为,督责自己做个多重角色的扮演者。
隐患之二:泛亲近症
这是少女们最易忽视的心理隐患。
不少少女以为,真正的友情是超越任何条件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不分彼此的。这种观念支配了社交心理,导致了“泛亲近症”。
“泛亲近症”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逾越亲近度,强施于主观愿望和行为与人的心理现象,它的特征是无视对方而要求自己被接受。处于控制的中心。例如,不经朋友许可擅自动用东西,不加爱惜;又如对朋友间的某些约会或相托之事,常常违约或中途变卦;或无端占用朋友的时间,泛交“朋友”,并大肆渲染以在朋友面前眩耀等等。久而久之,不少少女于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友情和朋友。
若想克服这个障碍,应遵循几个社交原则:像珍惜友情一样珍惜朋友的物品;遵时守约,一诺千金;像对待生命一样维护朋友间的信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之欲,勿施强求。这样,你才能获得朋友间的纯情友爱。
隐患之三:过虑多疑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已成为不少少女指导社交的至理名言。“处处得长一个心眼”则表达了少女如临薄冰般探步于社交场的心态。持有适度的戒备心理,在交往过程中是完全必要的,它有助于少女少受些意外的伤害。
但是,不少少女在社交中感觉沉重,时时存有太强的戒心,对于每个交际对象的观察分析大抵陷入一个模式:拘紧冷淡、重重设疑、隐蔽感情、放大挑剔。常有少女对交际对象的举手投足、言谈音容进行大肆评判,抓住某一疵点疑神疑鬼;还有的少女对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的某些随意言行费力地去揣摸,硬充一个角色去体验其中不该有的酸甜苦涩;有的少女始终在人言舆论氛围中选择交际对象,不断变换朋友,缺少应有的自主能力。这些少女并未感觉到交际活动的轻松愉快,相反总是在一种自我折磨的心境中与人相处,最终难觅知己。
过虑和多疑,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少女对社交缺乏自信心,这无疑使少女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这种疑虑重重、对他人的不信任是不可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交往不是一次选择一次完成的过程,企图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得知已、“一见如故”式的友情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心理学家比较推崇美国人那種外松内紧的交往性格,这启示少女们在交往中既要慎重又要避免过虑怀疑心理,轻松地参与交际,在较宽的社交面中选择知音。
隐患之四:疲劳恐惧
有的少女由于对社交缺乏自信,疑虑重重而产生疲劳恐惧心理。通常听到少女们说:“现在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社会太复杂,不如独自安静”、“和人们打交道,真没意思”,便是这种心理的真实流露,表现出这种年龄不该有的经验老化。
一位心理学者在回答少女的社交咨询信中提出了如何克服疲劳恐惧心理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一是要克服自卑感和急躁情绪。把参与社交看作是一种自我体验、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的美好享受,不必偏颇地估计自己,也不必不切实际地期待对方和急于求成;二是要善于承受挫折和忍受孤独。没有波折的交往是平淡无趣的,暂时的孤独更利于反省经验,它们都在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要一遭挫折和孤独就逃避;三是增强性格的独立性和参与的弹性力度。
隐患之五:消极干涉
常常会看见一群少女在一块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某人的“轶事趣闻”,常常也听见少女们在斗嘴时相互指责对方在“背后捣鬼”、“暗地使绊”。一些少女怎么也不明白朋友们会一下子远离了自己。分析原因,会发现她们患了干涉癖,在心理学上称为“消极干涉”,这种心理的特征是总有一种打听、传播、干预他人秘密和私事的欲望,若不倾泻这种欲望内心会烦恼焦急。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会产生干涉他人私事,探听别人隐密,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和热衷于刨根究底以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为。
这种消极干涉心理与精神空虚、自我封闭心理有关,愈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愈是封闭自己思想,戒备猜忌他人,就愈是爱干涉他人来获得心理平衡,这是种病态心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块感情的“自留地”,它不仅表现在生活上,而且还表现在心理上,一旦它被人侵犯,会使被侵犯者产生愤怒不快,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反抗,在人际关系上则会导致感情破裂、自然疏远,尤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愈加丰富多采,自我防护意识亦更强烈,对“干涉癖”患者也就更厌恶。
克服“干涉癖”的办法很简单,一是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投入到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之中;二是努力改善周围的舆论环境,避开打听、传播、谈论他人隐私的场合,做到耳净眼清;三是变消极干涉为尊重人、帮助人,在一种净化或污染较少的心态中与人交往。
总之,我们期望每位少女都能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在社交中获得友谊,获得真情!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