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上珠峰60年之后

2013-04-29 00:44严含
环球人文地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尼泊尔政府登山队尔巴

严含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8848.43米的海拔高度,巍然屹立在喜马拉雅群峰之中。自从珠峰北被发现之后,就成为了所有登山者向往的目标。早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就开始尝试攀登珠峰。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被《纽约时报》的记者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峰时,说出了一句至今还经常被引用的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的队伍。60年后的今天,为了纪念这一登山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有超过2500人来到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营地,希望向顶峰发起冲击。最终,有超过600人成功登顶,并打破了多项与珠峰有关的纪录:5月20日,失去双臂的加拿大人高塔姆成为第一个未带假肢成功登顶的截肢者;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以80岁高龄刷新了最老登顶者的纪录;5月24日,尼泊尔人普尔巴第21次登上珠峰之巅,追平最多登顶次数……

在这60年里,已经有超过6000人登顶珠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近20年里通过商业登山实现的。所谓商业登山,就是在登山的过程中享受登山公司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夏尔巴向导不但能帮你背行李、氧气瓶,还会为你做饭,并在攀登途中为你安装绳子、搭建梯子。当然,参加这样的登山队价格不菲,笔者查询了几家尼泊尔的登山公司的网站,攀登珠峰的价格都在4~5万美元,少数著名公司价格更贵。

这笔费用对绝大多数攀登者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自然也会影响到登山者的心态。2012年5月26日,珠峰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大本营的各个登山队倾巢出动,在攀登路线上排成了一条长蛇,形成了“大堵车”。攀登途中,夏尔巴向导劝33岁的加拿大女登山者什丽娅放弃登顶,她的回答却是:“我花了很多钱才来到这里,爬到顶才是我的梦想。”结果成功登顶的什丽娅在下撤时因体力不支而丧命。

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攀登线路越来越成熟,再加上“保姆式”服务,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实现了“世界最高峰之梦”。但越来越拥挤的珠峰,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人满为患的珠峰大本营,每年都会留下约50吨垃圾。而大本营至顶峰的攀登路线上,同样有大量的垃圾——包括空氧气瓶、空罐头、烂帐篷以及人类的粪便。

事实上,尼泊尔政府早已认识到这些问题,而且让珠峰重回安静也并不难——在20多年前,尼泊尔政府不允许大规模的攀登珠峰。中国直到今天也坚持这一政策,因此2013年春季,在西藏的北坡大本营等待冲顶的只有100多人——仅约为南坡大本营的二十分之一。但开放攀登珠峰带来的经济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尼泊尔政府每年仅依靠登山证就能净收约300万美元,众多登山者在尼泊尔境内的消费大约高达1200万美元。

毫无疑问,尼泊尔政府陷入了商业化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境地。其实,不单单是尼泊尔政府,我国不少景区也同样面对这个难题。这些年,笔者亲眼见证了不少景区在商业化的侵蚀下逐渐变味,以至于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介绍“世外桃源”的稿件时也充满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希望将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境介绍给读者;另一方面又担心数年后,这个地方会成为另一个“珠峰”。

首次登顶珠峰的丹增·诺盖已经去世,他的孙子塔什·丹增在登顶60周年庆祝活动时表示:“60周年是一个反思的好时机。”笔者认为,需要反思的远远不止是珠峰。

猜你喜欢
尼泊尔政府登山队尔巴
夏尔巴族源与迁徙历史再探
视界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夏尔巴人研究综述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禁止“高龄车”上路
Because It?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