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脑卒中的那些事

2013-04-29 21:23
中老年健康 2013年8期
关键词:白质脑缺血中风

脑卒中的禍根原来大多数在颈部

文/刘莉

许多患者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身体就已经发出了独特的预警信号,医学术语叫做一过性脑缺血。病人在这个阶段,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很多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会掉以轻心,认为自己没生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患者三至五年后,大多会出现脑卒中,而造成难以弥补的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等),甚至死亡。

一过性脑缺血和脑卒中的发病看似在脑内,其实祸根却在颈部。据报道,有一过性脑缺血史的人群中大约有68%伴有颈动脉斑块;而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人群中,大约有60%会发生脑缺血或脑卒中。原来,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来源。当颈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后形成许多小斑块导致血管腔变小,易产生脑缺血的症状。若是这些斑块脱落,则会形成像漂浮物一样的血栓,它们从大血管“漂流”向小血管,直到把小血管完全堵住,造成缺血性中风。因此,颈动脉的斑块可以说是诱发脑卒中的“定时炸弹”;对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曾经出现过一过性脑缺血的人群,就应该进行颈动脉筛查。

临床颈动脉筛查有哪些手段?

目前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最常采用的是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其他的检查方法还包括: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项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项目为“金标准”,综合恰当地运用这些检查手段,可为发现患者脑卒中的前期病变与及时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因此建议,首次检查的患者应选择颈动脉双功能超声,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彩超”。“彩超”检查手段快速、价格低廉、无创伤;“彩超”对狭窄度大于60%的颈动脉,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在90%以上。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彩超”还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如颈动脉斑块属软斑还是硬斑、斑块表面是否有溃疡、斑块的稳定性等。这些信息对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极有价值。至于CTA、MRA检查,除了可以了解颈动脉的病变,还能提供主动脉和颅内血管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医生更全面了解病情。

脑卒中筛查报告这样读

文/高骅

受访专家:吉训明,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硬化、狭窄和闭合性病变;脑静脉窦血栓和颅内高压症;小血管病变。

现在大家脑卒中筛查意识普遍提高了,这是好事,可拿到筛查报告后,不少人发现看不懂报告中的一些术语或存在认识误区,没有全面认识病情,对检查情况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导致延误病情或影响了生活。

颈动脉斑块?不是所有的都高危

拿到报告后,有人一看颈部血管超声显示“颈内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斑块”,报告单上写了大大小小几个斑块,这可吓坏了, “医生,我这会不会斑块脱落,哪天就突然瘫了?”不少患者都这样忧心忡仲地问。

“其实并不是所有斑块都是高危的。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易脱落的斑块。”吉训明教授说,斑块根据内部回声可以分为低回声(主要成分为血栓、出血或胆固醇)、等回声(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和强回声(主要成分为钙化)。根据形态又分为扁平斑块和不规则斑块。通常,强回声、形态扁平的斑块较为稳定,若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的形容为“低回声或不均回声”,形态“不规则”即不稳定斑块,这样的斑块更易脱落导致中风。

不过发现斑块后也不用慌,只要严格控制血脂,还可将不稳定的斑块钙化变为稳定。脑卒中患者应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而定期健康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话要及时咨询神经内科医师,调整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

脑白质变性?不一定是老年痴呆

“医生,我这头颅CT平扫的报告单上写着脑白质变性,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啊?”有患者拿到体检单后急忙来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解释,这是个误区,脑白质变性可不一定是老年痴呆。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和胶质细胞构成,本身具有缺血易损性,成人脑白质约占全脑体积的50%,轻度缺血即可造成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都存在白质损伤。”但是吉训明教授介绍,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正常的老年人中也发现大量的白质损伤。

如果在起病早期阶段就能检测到脑白质变性的话,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较差,只有这种损害累积到一定程度和功能储备耗竭时,才会导致大脑功能下降。

高血脂变正常?也得继续治疗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问,我的血脂都正常了,是不是不用吃药了?这可是个很大的误区。”吉训明教授介绍,有血脂高的患者拿到体检结果,发现血脂相关的各项指标已低于正常范围,但大夫依然嘱咐不能停用降脂药,于是很不理解。

他解释,因为现在正常的血脂是服药后降下来的,而胆固醇、甘油三酯不断地代谢生成,没有药物控制完全可能再升高。

因此在将血脂控制在目标值后,患者还要继续长时间用药,但用药剂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降脂幅度、肌酶谱、肝功能的状况酌量减少,动态调整,但绝对不能私自停药。

“而且血脂化验结果在正常范围也不意味着不需要治疗,因为对血脂指标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吉训明教授解释,比如化验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在2.08-3.12mmol/L,但患者若已出现斑块,就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2.59mmol/L以下;若患者出现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或伴有代谢综合征,血脂控制还要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降到2.01mmol/L以下甚至更低。

打鼾不治 卒中难防

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教授 缪中荣

鼾症患者有时会被自己憋醒,醒后出现头痛、口干舌燥,白天非常困倦,精神不集中,易躁易怒,血压升高,记忆力下降等。目前国际上公认打鼾憋气是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可以诱发和加重脑血管病。

首先,鼾症患者睡眠时多伴有呼吸暂停,反复发生的缺氧会刺激神经分泌升高血压的激素——儿茶酚胺,使全身动脉收缩、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血管腔狭窄,促使血压升高,直接损害脑血管内膜,易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其次,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致脑水肿,影响脑血流供应,加剧脑卒中的发生。再次,打呼噜时引起血管的振动可以使血管内壁的小血栓脱落,堵塞血管。

打鼾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以下描述自评。1.轻度:比普通人的呼吸声粗重。2.中度:呼噜声响亮,程度大于普通人说话声音。3.重度:呼噜声响亮,以致同一房间的人无法入睡。

“三高”: 离脑中风一步之遥

文/段涵敏

脑血管意外由于发病来势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脑中风”。

其实,它的学名叫“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在内的一组急性疾病。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一病室主任唐红宇介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意外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目前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残障,3至5年内25%至40%的患者会再次中风。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使得脑卒中成为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脑中风一定要早防早治!多早?二十多岁就开始!我们遇到最年轻的患者才二十七八岁。”唐红宇的回答令人震惊。他介绍,脑中风的发病年龄正呈现年轻化趋势,约有15%的患者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

我国有着庞大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三高”人群,才造就了如此高的脑中风发病率。然而,大多数人对脑中风并不了解。

46岁的李先生是一名口腔科医生,不久前在体检中查出高血压,但他却没有把这当回事,没料到一个月后突发脑溢血,幸好抢救及时,捡回来一条命。这是发生在省会某医院的真实病例。

唐红宇表示,不少人认为自己高血压症状不明显,不干预;有些人虽然服药控制“三高”,但不规范、不坚持,导致控制效果并不好。正是这些不重视,在体内埋下不定时炸弹。

专家介绍,除了“三高”,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还有:50岁以上、肥胖、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疾病合并房颤等,以及吸烟、酗酒、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亦显著增加。预防的关键,就是减少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先兆:留意身体的各种“报警”信息

一般来说,脑卒中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突然意识不清、肢体麻木、面舌歪斜,甚至是昏迷等“小中风”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几分钟后就会突然消失,很容易被患者忽略。

“它们的提前发生,常预示着会有‘大风暴的来临!”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祝钦提醒患者和家属特别注意,当发现如下征兆:如突发一侧或双侧颜面部、上肢或下肢的无力或麻木;突发意识模糊或昏迷;突发言语障碍或语言理解困难;突发复视、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突发行走困难或不能平衡;突发眩晕、呕吐,突发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等,即使症状仅仅持续了几分钟,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专科诊治。

专家表示,这些先兆症状并无特异性,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特别需要子女对老人多一分关心,定期给老人体检。早期发现,治疗及时,脑中风的风险能下降30%左右。

通常每天6至11时,人體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会开始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黏稠度上升,易发生中风。这段时间俗称“魔鬼时间”,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房颤、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睡醒后最好在床上多坐半分钟,要特别警惕这段时间。另外,争吵和情绪大波动,气温骤降都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容易诱发中风,应该尽量避免。

急救:切忌给患者用药,勿轻信偏方

由于脑卒中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且在家中发生居多,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作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每年承担5000例脑卒中的筛查任务,该院神经内科专家刘秋庭介绍,在此情况下,给予适当、及时的家庭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及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俗称“脑梗塞”)和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其中,出血性中风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等先兆症状,病人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意识不清、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目光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出现喷射状呕吐。缺血性中风则一般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病人常有头痛、头晕、肢体发麻、沉重感或不同程度的瘫痪。

脑中风后,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所以,一旦发生,不能抱有“再等等看”的心态,应争取在发病后3至6小时内,最好3小时内(越早疗效越好)立即送到有专科治疗资质的医院治疗。国际上称之为“时间就是大脑”。

若有人发生脑中风,首先不能惊慌失措,可先让病人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呕吐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拨打120。千万不要企图唤醒病人而摇动其身体及头部而加重病情,也不要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转运。

坊间流传不少诸如放血、服药等脑中风的急救偏方。对此,专家表示,“脑梗塞”和“脑溢血”两者用药完全不同,在没有确诊前,随意用药可能加重病情。放血等操作,家属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或出现失误,导致病情加重,并且延误了最宝贵的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白质脑缺血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脑白质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