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加纳统计部门宣布,他们对本年度的GDP统计口径重新调整,比前一年的数据提高了60%。这一事件在全世界发展经济学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开始反思,对于非洲,我们究竟知道多少?过去几十年针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政策,又有多少实际依据?
经济学家杰文(Morten Jerven)受到这个事件的刺激,撰写了一本《可怜的数据》(Poor Numbers),全面总结了我们在非洲统计数据上的无知与错误。他虽然也没有提出一整套可靠的非洲经济数据,但至少让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
回顾历史,非洲的宏观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但是回过头来认真检验统计标准,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早期的非洲统计数据都不可靠。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局势相对稳定,那么即使初始统计不够严密,我们还是可以逐步推算出相对有效的宏观数据来。可惜非洲绝大多数国家连这个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非洲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巨变,土地面积(国土边界)、资本积累、经济结构乃至人口数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使得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在非洲失效。
因此,杰文认为,针对非洲的情况,我们应该降低标准,先大致搞清楚基本经济结构和制度,然后再进一步细化。好的统计研究,不仅应该具有普遍可比性,而且能准确刻画当地的经济状况。
当代非洲经济史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减少贫穷”。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非洲推行“结构调整”,以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市场化、自由化为取向,推动非洲经济改革。九十年代中后期,它们又宣布放弃“结构调整”,把在非洲的工作重心从“结构调整”转向“减少贫穷”。由于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我们很难评价“结构调整”的是非成败。好在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转型数据。有些经济学家就是根据这些有限的数据来源,推断“结构调整”对非洲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减少贫穷”的成效似乎很有限。
杰文提出,最重要的工作恐怕是将非洲各国的统计方法根据基本的政治经济架构加以调整,从而揭示出非正规部门的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能纳入正规统计渠道的产业较少,大量经济活动都是以灰色的身份进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评价,也许有必要建立一套新型的综合衡量体系。
计算宏观统计数据不容易,非洲国家对此也心知肚明。据说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这些国家早就知道自己的经济水平被低估,就是迟迟不肯更新数据。因为一旦公布准确的数据,他们就有可能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排除出最贫困国家的队列,从而丧失重要的经济援助。
目前发展经济学家们正在朝着多个方向努力。一方面是用微观调查数据和田野实验来准确地了解这些非洲国家的微观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则是运用高级统计工具来宏观地校正经济数据,杰文此书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虽然经济学家们对非洲所知仍然甚少,但从此书来看,可算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文/梁捷 制图/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