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翁
应女儿荷兰婆家的邀请,我们去做客。亲家所在的地方,按照中国的标准,真是不知道算城市还是乡村。想想应该是居住区,有独栋别墅和公寓。样式都是统一的,这里有古老的教堂。亲家住在一栋三层的别墅,平时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有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
应该说亲家在荷兰是普通的中等收入人家,可以说,大多数荷兰人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生活水平。年轻的时候,住在公寓里,待有了一些积蓄后,大约十年前买下的这栋房子,一层一分为二,当客厅餐厅,客厅处有一架钢琴。荷兰人从小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会演奏一两种乐器,亲家母的母亲是学校的音乐教师,家里的音乐氛围自然更浓一些。在音响里面,是我们熟悉的中国音乐,是亲家特意安排的。亲家邀请我到琴前,我只能摆手:五线谱是什么东西我都不明白,绝对乐盲。二层是卧室,三层是书房和客卧室。当然再向上,是阳光房和露台,整个房子三面被家庭花园围绕。尽管已经是深秋,花园里依旧绿意浓重,几棵手腕粗的树立在其中。花园里居然还有一个不大的池塘,亲家母指指水面,做出一个蛙跳的姿势,嘴里学了几声蛙叫,我立即明白,夏天的时候,里面还有青蛙出没。由于语言不通,我的英语仅学了小学第一册,而且已经扔了几十年,所以与他们交流,就是一顿乱比划,而肢体语言最易懂。当然,更多的时候根本无法交流,弄不懂,双手一摊,双方无奈地笑笑。
当天下午,天上飘着的雨不大不小,我们去了周末市场,平时这里是宽阔的广场,周末就是市场,那一摊摊的临时搭起的棚子,真是一眼望不到头,站在入口处,都觉得头昏眼花,他们兴致勃勃,我只好入乡随俗,跟着东看西看。忽然间,女儿来找我,问,带着钱没有?原来是亲家来到了炸鱼摊前要了几份,结果鱼已经按他们的要求下锅,但市场只收现金不刷卡,没办法,他们只能找别人,同行有七八个人,都没带钱,最后只能我们掏出几块钱现金,真应了那句中国老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在这个城市里,有一座博物馆,据说当年强大的罗马为祖国北上,打到这里时,有一条河,再也没能越过去,博物馆里陈列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各种物件。大到建筑物坍塌后留下的石柱,小到制作精美的耳环。博物馆还有当代的部分展览,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六七十年代到过中国的一位荷兰画家,画了一张画,非常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鲜明特征,正上方是毛主席的头像,光芒四射,左侧是亿万人民的偶像雷锋,右侧是工农兵学商各界代表,手持毛主席语录雄赳赳的模样。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看到这幅画,都能会心地一笑,太准确了。
当天晚上,亲家邀请我们去教堂里听音乐会。这是由当地各界人士组成的合唱队。当时亲家把请我们去他家的日子定下来时,就特别通过女儿告诉我们:选择这天的动机,就是因为晚上有这场音乐会。亲家母告诉我们:合唱队里有她的两个闺蜜。在当地有许多级别的合唱队,她是另一支合唱队的成员,演唱水平比当天晚上的这个要低。这个演唱队的指挥是从音乐学院聘请来的,合唱队员们有统一的服装。演出之前要进行很长时间的排练,也到别的城市去巡演,所以售票,但不赢利,只为保证正常运转。当天晚上,合唱队以无伴奏的方式演出,以英语、法语、德语、波兰语演唱,当然还有他们的母语荷兰语。女儿告诉我,这样水平的合唱队,在荷兰有不少。而我们的亲家这种演出水平的队伍,隔一段时间也要在教堂里演出一场,那是完全免费的。而教堂有演出的时候,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永远座无虚席。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晚的演出就是这样,可见荷兰人对音乐的热爱程度。
当天晚上的音乐会上,我们还见到了亲家母的母亲。老人年近9旬,一头银发,一副眼镜,淡紫色的围巾,一双高跟鞋。老人退休后把自己的房子卖掉了,钱捐给了慈善机构,现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养老院里。她的老伴在上世纪50年代的瘟疫流行中去世了,她一个人将两儿一女养大。前几年过生日的时候,她的十多个孙辈们给他买了一辆红色轿车作为礼物,老人家到附近的地方去,会自己开着车,如果想去远的地方,就会提前给晚辈打电话,谁有时间,就会开着这辆车带她去。老人家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做饭,做了许多好吃的,一个人吃不过来,或者自己开车给晚辈送去,或者打电话让他们来吃。一个人过得很快活。在她的房子里,有一个大的木柜,这是她的外祖母的嫁妆,150多年的历史了,已经散了架,前些年她请来木匠,花了重金拼装、油漆。她为家里的这件古董而自豪。她说很希望将来有人来继承这件物品。荷兰人是非常注重历史袭传的,重视家庭生活,而他们却并不太在意留给后代多少财产,只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我想起女儿早些时间跟我说的一件事,她的公婆前几年买了现在的这套别墅后,就去公证处立下遗嘱:百年后把房子财物等全部捐给慈善机构。
过去我们只是从国内的报道中,见过这种只言片语的报道,而这次却是亲身经历。而我们却是想办法给子女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有人说外国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有高额的遗产税,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合情合理:征得再多,也还会给孩子留下一部分,至少从中国人的思维看是这样的。而联系起来看,孩子年满18岁后,他就应当自立了,不应当再依靠父母,特别是从经济上,这一点在我的女婿身上也得到了应验,他在上大学期间,不仅打过各种零工,而且和他的弟弟开着大货车,跋涉上千公里,把价值数百万欧元的电子元件从德国送往波兰。
第二天吃早饭时,有一大碗米饭,亲家母对着我女儿说了一通,女儿告诉我:昨天晚上我女婿告诉他的妈妈:我喜欢喝米粥,于是亲家母便煮了这碗“粥”。我只能笑,表示感谢。荷兰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粥,能把米下在锅里用水煮,已经很不错,不过就是米多点水少点的问题。中国人说瓜子不饱是人心,何况是一锅粥了。
我必须把这锅饭喝下。
我们对西方的印象是家庭观念淡漠,亲人之间互不关心。至少我见到的不是这样。AA制就是从荷兰兴起的,对于金钱,他们确实是很分明,但由此带来的是不会因为金钱而伤害感情,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争夺财产而生出恩恩怨怨在那里很少听说。而在我们这里并不鲜见,那里见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亲朋之间的互相关照。我在阳台上时,远处的一位邻居看到了,便主动与我打招呼,一张笑脸,素昧平生,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些天里,我在街上也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一声HELLO,轻轻一笑。而回到国内,便没了这招呼,因为这合时宜。
这也算是我在荷兰的二十天的一点感受吧。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