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渊:从生命废墟上崛起

2013-04-29 00:44云中鹤
北京纪事 2013年8期
关键词:清华习惯

云中鹤

2013年5月,在清华大学红斋教学二楼,一堂生动的演讲课打动了台下所有学员。周士渊教授配合教学内容,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手舞足蹈,在场学员无不惊叹。再看看周教授满头黑发,这哪儿像身体饱受摧残的六旬老人啊。原来,周士渊教授也曾是位清华学子,年轻时因心理脆弱,患上了抑郁症。病重之际,他数次自杀,并决绝地喝下一瓶98%的浓硫酸。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他的胃被切除了十分之七,气管也被切开,许多内脏器官严重损伤,身体彻底垮了。

很多人预言他的余生不是残废也将是个药罐子。然而,许多年过去了,周士渊教授不仅身体倍儿棒,而且他创立的“习惯学”在海内外广为传播。他数次登上清华、北大的讲台,并应邀走进奥组委、国务院直属机关进行演讲。

周士渊教授是如何从生命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重压患抑郁,坠入人生谷底

周士渊出生于上海宝山区的一个普通家庭,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的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按理说,他才25岁,展现在面前的已经是一片光明前景。但谁能想到,由于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71年,在校机关工作一年后,他被分配到了校汽车厂总装车间。4月的一天,组里一位领导问他:“小周,我要去参加学校‘五一游行筹备工作,你要不要和我一同去?”周士渊随口答道:“你是我的老上级,你叫我去我就去。”这时,在场的另一位同事说他话中对领导有吹拍之意,本无此心而又年轻气盛的周士渊便和对方争执起来。

事后,周士渊也清楚这完全是一场误会,但不知怎的,他心中常常为此感到难受。有一段时间,爱多想的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上了肝炎,上医院一检查,果然肝大,可血液检测的结果又证明没有问题。周士渊开始失眠,加之汽车总装车间的工作与他的专业并不对口,致使封闭内向的他经常出错。政治学习中轮到他发言时也是吞吞吐吐,完全失去了当初在学 校中当班长时的风采……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悲观至极。

周士渊眼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消极的,他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愈陷愈深。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实在扛不过去了,决定寻找解脱。

1971年8月4日深夜,在车间值班时,周士渊准备上吊自杀。然而命运似乎不愿将他抛弃,绳子断了,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但他不死心,又选择了撞墙、吞沙子,结果头破血流,嗓喉疼痛难忍。就在他感觉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时,他挣扎着抓起了身边的一个瓶子,拧开盖子喝了下去。液体像熔岩一样划过了他的口腔、嗓子、食管……很快,他昏迷了过去。

谁也想不到,周士渊当时喝下去的竟是浓度高达98%的浓硫酸。

次日清晨,同事发现后迅速将周士渊送到了北大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当时的场景让主刀医生齐国英大夫触目惊心,周士渊的口腔、胃、食管被严重烧坏,体内犹如一片废墟。在经过清洗、食管扩张、胃部部分切除等一系列繁琐的手术后,第4天,周士渊醒了过来。当他睁开眼睛,就听到身边的齐大夫在耳边说:“小周,你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了,我们大家都觉得你很坚强!”周士渊尚不能说话,眼泪从眼角滑落,他的内心羞愧而自卑,没想到竟有人表扬自己。

几天后,周士渊虽然度过了危险期,但下意识里还想找机会自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感受到了周围的温情。术后大便干结,毛节明大夫用手一点点帮他抠了出来。当时粮食相当紧缺,为了给他补养身子,医院食堂一位徐大姐每天给他煮碗鸡蛋挂面……

从生命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几个月后,周士渊出院了,准备回上海的家中休息。回到家后,父母不仅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还尽他们最大的能力为他补养身子。周士渊有4个姐姐,两个弟弟,唯有他学习最好,考入了清华,他一直是亲人的骄傲。

正是周围人的关爱让周士渊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苦恼,如果以怨报怨,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以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对待,我们的痛苦就没有那么大。

在周士渊住院期间,一位善良可爱的伊斯兰女孩为他的生命注入了阳光。她叫刘雅冬,是周士渊邻床病友的妹妹。刘雅冬时年21岁,是附近纱厂的一名医生(现已从北京政法大学校医办退休)。那段时间,刘雅冬一家人对他照顾有加,两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可周士渊想到自己的身心已变得血迹斑斑,哪敢奢望得到一份宝贵的感情呢?

出院后,周士渊对刘雅冬的思念与日俱增。他鼓足勇气给刘雅冬寄去了一封表达爱意的书信,随后便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终于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了刘雅冬的回信,而且信中还按照周士渊的要求附上了一张她本人的4寸照片。周士渊的喜悦之情简直无以言表。

就这样,他们从相知、相恋,终成眷属。

爱情的力量在某种程度是促进周士渊康复的一剂良药。其间,他又经历了一次手术,胃部总共被切除了70%,但他心态良好,身体也在慢慢好转。

一晃数年过去了,等周士渊再回到清华后,他的业务已经荒废了。而此时,他的同学或是去国外留学,或是在学术方面已有建树。他想要弃工从文,可一时又下不了决心。

一天清晨,周士渊照例来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边晨练。一位老奶奶悄然走到他身边,观察他的动作,并向他请教。周士渊非常热情地给老奶奶讲解。后来,有人告诉周士渊:“你知道那个人是谁吗?她可是朱自清的夫人。”

此后的每个清晨,这一老一少都在此晨练。当老人了解到周士渊的情况后,便告诉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至今仍烙印在周士渊的心中。只要周士渊一有空,便去与朱奶奶谈心,老人的鼓励也坚定了他弃工从文的决心。

从1983~1988年,周士渊一边在北大旁听中文等各种课程,一边在清华大学的校刊《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工作。周士渊从生命的废墟上重新站起,他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善良人心怀感恩。

1990年,周士渊下决心跳入商海,他想试一试一个文弱书生到底能否经得起商海的洗礼。这一试便是10年,其间的风风雨雨如同一首歌所唱的那样——风也过,雨也过,有过泪,有过错。

创立习惯学,人生如此精彩

一本书让周士渊人生发生了转机,这本书叫作《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此时,周士渊已经50多岁了。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中东的故事,一个名叫海菲的仆人从主人那里得到了10卷羊皮卷,里面记载着主人成功的秘密。他循着其中的方法执着创业,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书中的一句话激发了周士渊探求“秘密”的热情,那就是:“这头一卷羊皮卷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人寥寥无几……”周士渊很好奇,究竟是什么秘密,只有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好奇心驱使着他,像个探险家般一路追寻。最终,他发现秘密就藏在这句话中:“我们的行为受到了品位、情感、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原来,秘方就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习惯。

之后的一件事让周士渊彻底领悟了这句话的意味。

那是周士渊考驾照的经历。一次,在练习场上的十字路口左转弯时,由于紧张,车子从十字路口中间的圈中轧了过去,结果被教练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教练告诉他路口中间的圈是岗亭,从圈中轧过去等于轧死了一个警察。

第一次“不知者不为过”,但没想到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从同一个地方轧了过去。教练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直到第四次,他终于改变了以往的习惯,顺利地绕了过去。教练当场表扬道:“这一次,我发现你有意识了。”

这件事让周士渊领悟,只是知道一些观念、准则是远远不够的,知道是一码事,但要真正化为自己的行动,变成良好的习惯,是另一码事。只有通过艰苦的修炼,把好的行为习惯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才能成就意想不到的精彩人生。

此后,周士渊开始潜心研究“习惯学”。

历经数载研究,周士渊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和“五动”理论的核心内容。“三二一”即养成一个习惯的平均周期为21天,而前3天最关键。比如锻炼、早起,熬过前3天你就不会觉得是一种痛苦,一个星期后你就会产生兴趣,21天后你做这些事就成了理所当然。通俗地说,就像烧开水一样,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你才能成功。习惯的养成还遵循看“五动”的规律,即启动、百动、自动、永动和乐动。

周士渊创立的“习惯学”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他再次站在清华讲台上时,从容而自信,他不拿演讲稿,完全自由发挥。一张口,浑厚而响亮的嗓音震惊全场,根本不需要话筒。大家不敢相信昔日被浓硫酸灼烧的嗓子竟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周士渊的声音响遍全国各大高校,他还应邀走进中央办公厅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2008年奥组委、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等地演讲。其演讲既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又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听众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为了让更多的人因习惯而受益,2012年底,周士渊用通俗而风趣的语言书写了《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深受读者喜欢。2013年5月的一天,课堂上,一位学生好奇地问道:“周老师,您已年过六旬,为何头发还是那么黑、那么好?”周士渊笑答:“养生方面我也有良好的习惯,我每天吃3个核桃、10个红枣、一粒维E;坚持清晨4点起床,快走5公里,每天劈叉64秒……”

至今,周士渊一共养成了168种良好习惯。正是这些良好的习惯,让他的人生如此精彩。而根据周士渊的真实经历改编成的幽默励志微电影《蓝色羊皮卷》,目前也正在筹备中。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清华习惯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上课好习惯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好习惯
释清华简《越公其事》之“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