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祎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践行道德礼仪,培养当代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振奋爱国精神。
2.培养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增强语言组织和交际沟通技能,加强小记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小记者重温、学习党的历史,更好地认识了解党的历史和祖国的变化,感受生活变迁,思考如何认识和对待现在的生活,树立远大理想。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
1. 活动前期准备
教师制作以采访对象情况为内容的“红色采访任务单”,题目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类,客观题的形式以知识类的选择、填空、判断等为主,主观题以发散性的设置采访问题、做好采访记录为主。两类题目的数量与参访小记者的年级等级要适当,低年级学生以客观题为主,高年级学生以主观题为主。
教师事先布置采访准备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书刊杂志、网络搜索、电影电视、向他人请教等信息途径对采访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初步了解。
2. 活动内容与过程
为突出活动主题,使小记者更好地学习知识,挖掘采访内容并进行记忆整合,活动根据被采访对象的不同性质分为四条线路。
线路一:名人故居——毛泽东旧居(革命领导人)、张闻天故居(革命前辈)、蔡元培故居(学者风范)
线路二:红色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左联纪念馆
线路三:革命遗址遗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常熟沙家浜、嘉兴南湖
线路四:烈士陵园——龙华烈士陵园
在活动组织中,根据各展馆规模和特点对小记者进行分组,设置参访学习重点,如:在参访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时,以中共二大会议召开时的社会背景,与会主要人物等元素展开;参访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则以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艰难状况、范围、代表人物及事迹等为重点;常熟沙家浜和嘉兴南湖的参访安排在暑期进行。以下过程以“名人故居”线路为例。
(1)看听找照
小记者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各个场馆,认真聆听名人生平事迹,边看边学,与预习内容进行知识对接,寻找任务单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完成客观题部分,在不影响参观秩序的前提下,鼓励联系讲解内容进行自由提问。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对感兴趣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内容进行拍摄,并有意识地拍摄其他小记者在参观、采访的新闻图片,教师从照片取景、构图及新闻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
(2)小展身手
参观结束后,引导小记者自行寻找对象进行采访训练。可单人或分组进行,针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分别指导,学生做好采访记录,完成任务单的主观题部分。
采访中需注意文明礼仪,若采访讲解员,可询问与名人相关的问题,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果采访游客,可询问其参观目的、感想等。
(3)总结评选
参访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小记者分组进行活动总结,订正客观题部分,强化记忆,各组小记者评选出本组采访记录最佳的学员,获奖学员分享采访经验和感受。
小记者自拟新闻标题,在规定时间内写一则报道当天活动的消息。标题要求:具新闻眼、语句通顺、简洁明了;写作要求:包含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一个H)。
3.活动后期拓展
小记者自由选择报道角度,撰写一篇通讯,并配合新闻照片,图文并茂;教师选择优秀文章登载于中福会少年宫网站或内部交流刊物《新苗报》上,并鼓励小记者积极向社会刊物投稿。
三、活动反馈
“红色之旅”系列采访活动将采访预备、任务设置与现场参访、后期反馈等环节有机结合,不仅引发了少年儿童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等能力,是小记者专业素质训练的有效途径。同时,活动中无不渗透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搬到了校外,寓教于乐,小记者反响热烈,投稿踊跃。活动同时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与赞扬,相对于校内开展的阅读学习、朗诵讨论等常规红色活动,“走出去”的方法更能让学员亲近历史发生的地方,身临其境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少家长发现通过对共产党抗战历史的学习,孩子们都能有所感悟,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以下为部分小记者文章摘录。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革命先辈们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理想,在当时艰难困苦的工作环境下,成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秘密工作,为瓦解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同时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志成为建设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
——节选自小记者二(4)班:江东翼《参访刘长胜故居》
前人的成功是我们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仿佛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我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遇到难题总是不想动脑筋,每天的英语听力总是坚持不下来,课外兴趣班上了一半就想放弃了……哎!我遇到的这些困难和前人相比,连大海中的一滴水都比不上。面对大风大浪,前人尚能坦然面对,作为接班人的我们,怎能被小小的困难吓倒?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气馁,不可以放弃信念。
—— 节选自 小记者三(7)班:胡景祺《南湖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