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纬
摘要:作为少儿合唱的辅导老师,除需具备专业的合唱技能之外,还应明确辅导少儿合唱的方式、方法与目标。本文拟从群众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宏观与微观的双视角,对少儿合唱辅导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辅导少儿合唱的途径与手段提供一些可参讯息。
关键词:少儿合唱;辅导;群众文化;宏观;微观
0引言
少儿合唱是少儿群众文化活动中主要的音乐表演活动类型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吸引力,并具有较广泛的普及性与参与性。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在参与合唱团的学习、排练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音乐修养与团队合作意识。
因此,在少儿合唱过程中,不但要让他们学习到基本的歌唱方法,还应让他们体会到歌唱的魅力。这就对少儿合唱的辅导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但需要具有专业的合唱组织能力,更应具备正确的少儿合唱辅导方法。
故,本文拟从群众文化视野出发,在宏观与微观的双视角下尝试探讨少儿合唱辅导的相关要素与途径。
1少儿合唱辅导的宏观视角
1.1认识规律
孩子们是少儿合唱的主体;合唱活动是孩子通过参与性与技能性实践培养自身音乐文化素养的活动,并在合唱过程中实现理解、体验、创新的艺术目标。因此无论参与合唱的孩子,抑或是辅导合唱的老师,都不是简单的活动执行者,而是活动的创生者。从群众文化的认识规律上看,对于少儿合唱辅导需要经历直观感受、学做合一、实践巩固三个阶段。(1)所谓直观感受,即在少儿合唱辅导过程中,不能仅仅凭借口头的讲解,而应该适当的通过辅导老师自身的现场示范,将合唱技能传授给孩子们,使他们对于合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所参与的活动有较为鲜明、确切的表象认知。(2)所谓学做合一,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认真观察并于模仿练习、思考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掌握合唱的基本要领与方法。(3)所谓实践巩固,即在少儿初步明确了辅导老师所教授的合唱技能之后,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巩固练习,使所学融会贯通。因此,少儿作为学习者在合唱中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在合唱活动中不可能是复制和印入辅导老师的信息,而是主动感悟信息并充分展开实践。换言之,作为少儿合唱的辅导者,不应把合唱视为凝固起来的供孩子掌握或存储的东西,而应合理地承认合唱的多变性与异质性,鼓励孩子通过创造性思维建构出新的意义。
1.2传播过程
少儿合唱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类型之一,必定在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传播之中,因此少儿合唱辅导也必定是一种传播过程。对于少儿合唱来说,其传播过程一般表现为纵向的传递和横向的扩散两种形态。纵向的传递,通常是指在不同年龄阶层的少儿中传衍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纵向传递,使得少儿合唱不但伴随着参与者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少儿合唱不间断的持续发展。至于横向扩散,则是指少儿合唱可以从某一个合唱团体传至其他团体,从而拓展了少儿合唱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规模发展和实践区域,并使参与合唱的少儿能够彼此间展开良性的交流和互动。此外,无论是纵向的传递或者横向的扩散都是通过少儿在参与合唱过程中的二次创造实现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参与完成正确的传播。由此可见,少儿合唱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类型,其实也是群众文化传播的一个互动现象,既是少儿与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也是各种载体之间的互动,既有区别又有融合,但承担的任务却是共同的,即以培养少儿的合唱技能与音乐修养发展为本,实现全体参与者的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
2少儿合唱辅导的微观视角
2.1心理环境
从群众文化角度来讲,群众文化活动中辅导对象的心理环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生理遗传因素,二是外界社会影响。生理遗传因素是被辅导者心理环境的生物前提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外界环境影响则是被辅导者所处之社会对其的影响,包括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等。对于少儿来说,其心理环境除了直接取决于成长的家庭外,还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在少儿合唱的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也为他们在参与合唱活动中培养音乐实践能力与音乐审美素养奠定了基础。在少儿合唱中,孩子是合唱活动的实体,他们的活动不可能脱离心理环境。因此,在进行少儿合唱辅导时,孩子们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等都是其心理环境的状态。同时,这种心理环境的状态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作为少儿合唱的辅导者,只有在对少儿心理环境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出发,才能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参与合唱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激发他们渴望参与、渴望实践、渴望认可的心理趋向,并最终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
2.2基本方式
对于任何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来讲,辅导的方式是决定辅导效果的直接因素。有针对性的采用正确可行的辅导方式是完成辅导任务、实现辅导成果的不二法门。少儿合唱辅导的在方式上分为集中辅导与分散辅导,重点辅导与一般辅导两大组类。首先,集中辅导是通过对参与合唱的孩子们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集体辅导,如统一介绍歌曲的内容与情感,讲授歌唱的技巧等等。这种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面积的辅导效果。不过集中辅导导致了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不能充分照顾到各个孩子在个性和能力上的层次差异,不易因材施教。因此,除了集中辅导外,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还应配合适当的分散辅导,根据参与合唱的孩子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的辅导。由此,便可把合唱的相关内容及技巧与每个孩子的实际需求及能力相结合。其次,在少儿合唱辅导中还可以采用重点辅导与一般辅导相配合的方式。比如对于担任领唱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重点个体辅导;而对于合唱队的全体成员,则应该从音乐合唱艺术的角度上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与演唱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个别的辅导需求,又可以实现全体合唱队员的普遍要求。最后,作为新时代的少儿合唱辅导者,还应有革新的辅导意识。在辅导过程中适当的采用现代化的辅导方式,如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工具和技术手段,有效的进行合唱的听赏与感知,从而,加深参与者的直观印象。
3结语
少儿合唱在少儿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功用和意义,它作为一种文化和技能传授与接受的活动在传承文化知识、艺术技能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培养了正确的审美倾向,调动激发了他们参与合唱活动的积极性,使合唱活动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既加速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形成开放性的音乐文化格局。因此,在进行少儿合唱辅导过程中,不但要让孩子掌握到歌唱的基本技能,形成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还应使合唱团的每位孩子形成彼此间的默契以及和谐的集体合作意识。本文所述正是笔者在自身实践经验中的体验,谨以拙文与诸君共探。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周正松.合唱与指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 陈万桢,陈弃疾.合唱[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周爱宝.群众文化基础知识[C].2006.
[5] 平黎明.合唱与指挥[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洁.校园群众文化建设视野下的现代音乐教学[J].大众文艺,2009.
艺术科技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