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丹丹
还没走进针灸科诊室,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那就是艾草的味道。清晨的阳光照进诊室,艾灸氤氲传递健康,银针灵巧见证神奇,针灸科平凡而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8点还没到,张爷爷早早来到针灸科,老爷子在这里针灸治疗2年多了。初诊时身体状况很不好,要张奶奶搀扶着他,两人一步一步踱到诊室。经过2年针灸,老爷子精神多了,现在也不需要扶助了,他笑着对王主任说:“今天再来针针,巩固巩固。”
老病号们陆续来到诊室。眼下正值三伏天,诊室里围满了“三伏贴”患者,周医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回穿梭于患者之间,一边操作,一边跟患者细说注意事项。
患者们相互交流着贴敷后的感受。70多岁的王大爷笑着说:“我老慢支很多年了,三伏天做贴敷,冬天的喘咳就能缓解,真是个简单、省钱的好办法。”
除了白发的老人,诊室里还有几个可爱的小朋友,有的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有的淘气地跑着,嬉戏着。或是因为咳嗽,或是因为腹泻不止,或是因为吃饭不香,家人不约而同地带他们来做推拿。
蔡医生轻轻地握着一位宝宝的小手,一边推拿一边逗笑,宝宝先是愣愣地哭着,慢慢地就开始咯吱咯吱地笑了起来,估计是觉得舒服了吧。来推拿的孩子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一开始感到恐惧,慢慢地就接受并喜欢推拿了。
画外音
针灸科医务人员非常辛苦,工作时站的时候多,走路的时候多,“像纺织工一样”,穿梭于多个诊室和多个治疗床之间,巡回观察与治疗;为达到最佳疗效,常常要针、灸、罐、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并用,往往每个病人都要花上1个多小时。医患接触多,感情沟通多,相互的情谊自然深厚。
“邢主任,你看我嘴好多了,没那么歪了。”60多岁的张大爷几天前贪凉,一觉醒来,发觉刷牙漱口漏水了,赶紧来就诊。针灸治疗没几天,症状明显缓解。大爷笑呵呵地说:“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会得这个怪病。”邢主任笑着安慰:“老大爷,别担心,面瘫在我们临床上是常见病,尤其是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您就放心吧。”邢主任给张大爷打了一支红色的注射液在穴位上。这叫穴位注射。
唐医生戴上无菌手套,右手拿起一次性镊子,左手握上特制的针具,开始为一位肥胖患者做治疗。这是在做穴位埋线减肥,是针灸科的特色疗法。“你现在体重是下降了,还需复查一下生化指标,看看胆固醇指标有没有降下来。还有就是管好你的嘴,不能再一次吃4个冰激凌了,要配合运动才好。”唐医生耐心地提醒患者。
针灸科诊治病种遍及临床各科,目前诊治的针灸专病有各类痛证、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某些疑难杂症以及多种老年病等。特色针灸方法有耳针、腹针、刺络放血、火针、穴位贴敷、小针刀、穴位注射等,尤其是耳针疗法,临床与研究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针灸治疗看似简单,但对医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中医的诊疗思想与方法、针灸的诊疗方法与技术,还必须对很多病种有清醒的认识;尤为关键的是,要把对疾病的认识、对方法的掌握,具体体现到每一根针、每一段灸条、每一个竹罐中去。
下午2点,5位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正在跟随俞主任学习针灸。躺在治疗床上的是一位得了慢性腹泻的女患者,俞主任用针轻刺患者的天枢穴。她教留学生用手把病人的腹部皮肤绷紧,让针尖快速地透过皮肤,然后慢慢捻转到一定的深度,由于操作恰到好处,病人很快有了轻微的酸胀感。
画外音
许多医院针灸科都是国际针灸医师培训基地,针灸在国外很受欢迎,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人数最多的专业就是针灸。
“王主任,哎呀,您赶紧帮我看看,昨晚还好好的呢,早上起来脖子就不能转了。”原来是本院皮肤科的一名医生落枕了。只见王主任拿起牛角刮痧板,在他颈部抹了点橄榄油,接着上下来回刮了起来,不一会颈部就布满了紫色的痧样的点点。“唉,好像能动一点点了。”“不急,再拔个罐应该就会活动自如了。”“好了,可以动了,你们针灸真神奇!”
忙完这个病人后,王主任“忙里偷闲”,赶紧坐到电脑前,给美国一位合作者回复了电子邮件,那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胃肠动力研究专家,与针灸科在耳穴电刺激治疗胃肠功能方面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
针灸科是展示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良好窗口,除了医疗和教学,针灸科还开展了较多科研工作,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成果累累,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和发展着祖国的针灸事业。
一转眼,已经是下午5点半,针灸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让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将健康传递给千家万户。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