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文 范国艳
【摘要】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闾乡的乐平里是屈原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北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园战略的确立和实施、秭归县政府支持,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价值,使得加快乐平里景区规划、保护、建设和开发的工作已水到渠成。
屈原纪念馆的设计从整体入手,先考虑到和周围环境建筑物的关系,进行功能分区,再对纪念馆进行设计。注重地域特点,体现中国园林意境。植物配置以当地的橘树,油菜花等为主。以传说故事作为展现屈原文化的奠基石,以文化作为创作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乐平里;屈原文化;屈原纪念馆;楚文化元素
一、项目背景
1、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概况
乐平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闾乡(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乐平里),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 之间;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全县东西最大距离6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60.6千米。总面积2427平方千米。
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东北角,四周高山环绕,中间平畴百里,屈平河依山而过,经七里峡与香溪河会合,风光秀丽。
2、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回龙锁水景点已经消失,读书洞旁的栏杆破损,很多景点废弃,需要统一的布局规划,有待保护性的开发。这里由一条主干路通向秭归县城,每天两班车,山路崎岖,人文景观颇具特色,交通不便。需要对整个景区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方法的具体分析
1、项目总体分析
(1)、总的平面布局
总平面图的范围是521910.95平方米。对景点设置为:1濂滴珍珠2响鼓岩3读书洞4居民区5回头望6管理用房7停车场8茶屋9橘屋旅社10水田11屈原纪念馆12降钟13居民区14水田15码头16商业区,自然景点,及功能区。风格统一,设计从整体入手。
(2)、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四个区,包括居民劳作区、接待服务区、八景和屈原纪念馆。居民劳作区由由水田、灵牛耕田组成。接待服务区由由码头、旅馆、商业区等组成。八景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果园是以不同季节成熟的橘树为主。屈原纪念馆由纪念馆、广场、后花园组成。
(3)、道路分析
交通主要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步行路,由道路链接八个景区,主干路由东南方向连接乐平里和秭归县县城。还可在码头位置采取水路。(由现场考察发现水路需要合理的治理)。并将服务区和居民住宅区的道路加以区分,以免相互影响。
(4)、景观视线分析
等高线主要在300—700之间。根据现场考察分析:屈原纪念馆地势稍高,等高线为300,中间水田地势较低,居民区地势稍高于水田,屈原纪念馆同码头、服务区居民区均迎面相对,视线通畅。同时服务区同居民区互不干扰。同周边的景点形成一轴,四心,四点。
三、屈原纪念馆的设计分析
1、屈原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屈原纪念馆又先后经历过二次大的搬迁和复建,屈原纪念馆的建设从形式、规制、内容、布局等多方面呈现了全新的变化,建筑格局由单一的个体向群体性复合式发展,设计布局从点面的结合向山、水、人文的整合过渡,呈现立体式的开放态势。
屈原祠始建于唐代;清烈公祠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屈原祠的建筑和纪念表现为单一的、程式化的个体,孤立、简陋、格调灰暗,不能与时代、人民和民族情感需求进行有效地嫁接并发扬光大。
2、屈原纪念馆的特征
(1)、纪念馆建筑特色与历史的传承
屈原纪念馆在建筑方式上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科技与技术三者的巧妙结合;坚持两个注重的原则;一是注重明、清时代特色鲜明的传统风格建筑的继承,二是注重峡江风格的地方特色的巧妙运用和结合,在总体结构、布局、色彩等方面揉进现代建筑风格。
(2)、纪念馆建筑传统与创新的探索
继承始终是文物建筑的一条主线,屈原纪念馆作为屈原文化的有效载体,赋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让固态的纪念性历史建筑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当下纪念场馆的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发展是继承的延续,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3)、楚文化元素的运用
屈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传承等与巴楚文化、长江文化以及特殊的地域生活形态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屈原文化进行有机地结合,在纪念馆的建筑中体现,在建筑细节的考量上,更多地考虑到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元素的运用,突出屈原的地域性和共性的统一,突出建筑细节与整体的统一。
楚国人将凤鸟作为楚国的象征,屈原是楚国人,多次被流放,设计中屈原纪念馆在整体平面和廊、栏杆、广场、后花园设计中均有凤鸟的设计在符合历史氛围的环境下,表达自己设计的元素来源。
基地三面环山,山下为半月形盆地紧扣主题所讲,三星照半月,求索屈原魂在屈原的诞生地追寻屈原的精神。在院落里有屈原的雕塑,屈原喜欢的橘树,后花园运用楚国疆域。
屈原纪念馆总面积4668.8909平方米,设计的平面图主要围绕屈原纪念馆展开,中间的纪念馆同广场的设计楚文化标志凤鸟图共同组成整体神话传说:“神鱼载灵”。鱼尾部分为后花园设计,主要源于屈原的《渔夫》以及马头墙,等元素。
结论
关于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景区设计应从整体入手,对景区进行整体布局。屈原文化的主要元素在于:爱国、爱家、爱人民,屈原文化的普世意义在于:光明、理想、实践。
屈原纪念馆是屈原文化、思想和信仰的集大成之所在,是展示屈原文化的集中场所和舞台,屈原纪念馆建筑群落的设计,总体而言:采用传统的纪念馆建筑常用的中轴线布局,依山就势,建筑的立面、侧立面高低错落有致,屈原文化的源头与楚文化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屈原文化发端于楚、起源于楚,楚风楚韵为屈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鼎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地域性标志。设计不是孤立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杜汝俭 李恩山 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韩惠生.《古代园林的继承和发展》: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08第一期
[3] 付珺.《浅论屈原纪念馆的建筑特色及文化意义》文物馆员
[4]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