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摘要】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始于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历经模仿、借鉴、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如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电视文化产品之一。不同于一般文化产品的基本程式,《鲁豫有约》作为中国目前最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讲故事”有着独特的生产制作方式与特点:配方式生产方式与作者性生产方式的统一;具有独特风格的“讲故事”表现方式。
【关键词】生产制作方式;产品特点;电视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
电视谈话类节目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最早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一般被认为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它凭借电视传播技术的优势,确立了明星闲聊式谈话方式,并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记录,经过剪辑后出现在观众面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则始于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
《鲁豫有约》作为中国目前最为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于1998年开播,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其主持人鲁豫多次获得“最佳主持人”称号。2007年3月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上刊登文章《陈鲁豫:中国的“奥普拉”》,对《鲁豫有约》节目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毫无疑问,《鲁豫有约》是中国非常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
配方式生产方式与作者性生产方式的统一
《鲁豫有约》的观众无论在年龄还是社会层次上都有着较大跨度,它将因袭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一档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因此被看成是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精英,“原创性的精英产品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就会成为商业性与创造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不仅使得受众如潮,而且会得到评论界的赞誉,并因此成为跟风者的典范性产品,给其后的文化产品生产带来新的血液,给文化市场带来新的气象”。[1]由此可见,《鲁豫有约》是作者性生产与配方式生产的统一。
制作流程与团队体现配方式生产方式。《鲁豫有约》的节目制作流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型策划会议。参与者为制片人樊庆元、刘春和著名策划人如阿忆、徐方舟、于丹等。经过讨论,确定下一时间段的节目方向,决定选题以及访谈对象。第二,小型策划会议。针对单期节目,策划人对节目内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对节目整体进行再次统筹与把握,鲁豫也会参与这个过程。第三,节目正式录制前,没有文字形式的采访文本,编导将嘉宾资料总结交到主持人手中。现场采访完全靠主持人临场发挥。摄制组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现场,将灯光话筒一切布置完备。第四,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预备和开始等口令,摄像师从嘉宾进场开机进入录像状态,记录整个自然的过程。第五,节目组对已录节目进行后期制作整合。加工合成淡而有味的画面,添加适宜的、舒缓的背景音乐和充满意蕴的解说词。
“一个电视媒体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产品,它还应把媒介产品的优点告诉受众,认真地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好的电视包装和媒介宣传能够引起受众对电视媒体及其品牌的立即确认。”[2]《鲁豫有约》由北京能量影视公司制作,团队包括总制片人、执行制片人、制作人、主编、编导、摄像等约35人。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均来自凤凰卫视,管理团队对节目品质和收视份额都有着独特见解,可以说对市场的反应和运作能力已相当成熟,并且在嘉宾资源的把控上具有很强的运作能力。《鲁豫有约》改成“日播版”后,播出平台也延伸至国内省级电视台。此外,栏目组独立进行经费核算、自负盈亏。因此,《鲁豫有约》背后的制作团队不仅要进行产品的策划创作与生产,还要参与到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去,对栏目成品进行营销传播。可以看出,整个制作流程因袭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配方式生产方式。在幕后团队中,着眼于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从而掌控整个栏目的制作方向与制作方式的制作人处于中心地位,或者说,生产方面的创造型人才不再是组织的核心,掌控企业的是市场反应敏锐的经营者。[1]而且,栏目组分工明确,从制作准备阶段到最后联系电视台、洽谈广告赞助商的各个环节都形成一种负责机制。这些都是一个专业高效的制作团队成功的基础,也由此呈现出一个集体生产者的形象。
创新下的作者性生产方式。但是,《鲁豫有约》不是按照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基本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带有个性与原创性的产品形式,带有一种崇尚自我、追求个性与创新性的原创类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的味道,即作者性生产方式。[1]《鲁豫有约》节目中鲁豫和嘉宾就观众关心的话题访谈,以聊天的方式呈现,营造出“有约”的环境氛围,并在此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将观众转化为聊天的参与者,形成嘉宾—主持人—观众三方构成的宽松访谈模式。鲁豫在节目中无论举止还是吐字都表现得自然不加修饰,嘉宾脱离常规形象,还原真实的自我。观众的情绪随着节目进程起伏,或欢乐、或悲伤、或理解、或愤怒……2005年,《鲁豫有约》进行改版,选题由之前的较为单一转为倾向于时下热门人物和社会话题,形式上从一对一的专访变成面对演播室里300个现场观众。播出方式改为日播,制作方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是《鲁豫有约》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跟进、自我创新的外化表现。《鲁豫有约》也因这种个性化与原创性建立起自己的栏目品牌。
“从一个谈话类节目本身的角度来讲,如今做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谈话类节目在地方并不难,做一个有广告效益的谈话类节目也不难,但是要做成一个像《鲁豫有约》这样有品牌效应的谈话类节目是非常难的。《鲁豫有约》已经在市场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广告经济效益,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投资回报和经济利润。”[1]
《鲁豫有约》风格的“讲故事”
“故事艺术是世界上的主导文化力量”。[1]当今电视荧幕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纷纷以“故事”来制造噱头,吸引观众眼球。而作为一档谈话类节目,故事不仅仅要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要真实、深刻,这样才不会使观众产生“故事审美”疲劳,让节目有资格保持自己的风格。《鲁豫有约》让嘉宾与观众以近似于面对面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将故事阐述出来,这里的“讲故事”不同于文化产品的基本程式,有着自己的组成因素与表现方式。
话题与嘉宾的选择。如何保证每一期节目话题的质量,是任何一档谈话类节目都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鲁豫有约》将大众定位为节目对象,它能够在把握节目受众心理极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电视节目市场动向,做出敏锐的、及时的调整,以迎合观众的兴趣与口味。“节目中主持人口头语言的趣味性、节目话题的吸引性及与嘉宾沟通内容的深刻性,包括对观众产生的思考性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3]因此,《鲁豫有约》的节目主题往往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这就对观众形成了吸引力,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受到观众的追捧与认可。《鲁豫有约》节目嘉宾主要分为五大类:1.文化名人与演艺圈明星;2.社会边缘群体;3.时下热点相关人物;4.重大历史事件经历者;5.有典型人生起伏的普通百姓。节目通过讲述不同人的故事经历,展现不一样的百味人生,让观众随着“故事”的进行感受情绪的跌宕起伏,内心的冲突、共鸣与思考。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坐地铁的张曼玉,第一次一个人到北京生活深夜跑到什刹海放声大哭的刘烨,陪女儿多多看隐形长颈鹿的黄磊……这些在荧屏上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令人遥不可及的星光熠熠的明星,节目中在“故事”里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袖珍人”情侣孙浩和小艳、小玲和海东大方地在镜头前讲述恋爱中的趣事,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遭受到的挫折。短片当中,更多的“袖珍人”一起组成一个叫做“快乐精灵艺术团”的团队,他们向观众展示平日里生活的细节,而观众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坚强,还有不服输的勇气。
当中国电子竞技在国际上初展头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节目组邀请获得过世界级荣誉的电竞明星CS世界冠军、魔兽世界冠军李晓峰以及曾获得长城百万挑战赛冠军的传奇明星孟阳,让社会大众群体对电竞这个体育竞技项目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能让观众产生心灵互动的是下面这类故事。安徽省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的14岁“板车女孩”黄凤,在同龄女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已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奶奶长达7年,还多次拉着板车带父亲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医。栏目组在嘉宾赴京前专程来到安徽拍摄,镜头从天还没亮时黄凤做饭打扫开始,记录下了“板车女孩”的日常生活。谈话现场的黄凤干干净净,眼睛里透着这个年纪孩子的青涩和稚嫩,却又能让观众从言语中感受到她身上的一种让人钦佩的坚定和勇敢。
《鲁豫有约》成功地将自身定位为传达某种意义的媒介,在节目中寻求到一种普遍价值,即“人类普遍的、共通的价值观念”,触碰到“人类共通的情感、感觉、体验,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意志、品质、追求”。[1]
主持的艺术。类似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明星制”表现特征,《鲁豫有约》采用的也是一种“明星制”的生产,成功地将主持人鲁豫塑造成“东方奥普拉”的明星主持形象,其优雅得体的举止谈吐与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得到业内外的广泛肯定,几年来斩获“最佳新闻节目女主持人”“年度时代风尚女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于2010年作为参演人员,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制作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主持人的水平高低往往对一档节目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谈话类节目中尤为如此,主持人要能控制现场气氛,引导内容走向,并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鲁豫在采访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与嘉宾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用自然、平易的语言,向嘉宾表现出一种坦诚、理解的姿态,让嘉宾感觉到亲切、可信任,由此产生一种交流的欲望、一种展现“真我”的倾向。这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主持风格是鲁豫独特的标签,在她的引导与掌控下,嘉宾在采访中放松心态,进入她所营造的“讲故事”氛围,由被动变为主动,真实体验与情感自然流露,由此诞生出“最具亲和力谈话节目”。鲁豫采访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时,在阎肃以“小李”称呼李谷一并表示祝福的短片结束后这样说:“能有人叫您小李还是挺好的嘛!”自然又不失幽默地引入新一阶段的谈话。在鲁豫的眼中,无论面前的访谈对象是谁,都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一个平常人,不以有机会采访重量级嘉宾作为自己主持生涯高峰的界定标准。2010年,《鲁豫有约》独家专访希拉里、盖特纳一行,作为希拉里来到中国唯一指定的脱口秀节目,鲁豫对此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兴奋,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节目的质量:“哪怕这个人再有名、再大牌,最后节目不好看,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善解人意的鲁豫使嘉宾感到“可信赖”,“这是她的风格,同时也很契合节目舒心、平等的谈心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嘉宾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自己,从而放松、自然地打开话匣,袒露心扉”。
鲁豫曾在一段采访中说过,在邀请嘉宾参加节目之后,她不会跟嘉宾进行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见面和打电话,以避免有任何的接触,她特别希望现场坐下来开聊时是第一感觉,她需要做的,就是将嘉宾准备好要说的那部分,让他自然表达。嘉宾只要讲一段真实的故事、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而观众在听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感动,这就可以了。鲁豫很看重个人的经历,因此她把节目的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嘉宾,交给了故事本身。
现场环境的营造。央视编导童宁曾说过,电视节目具备六大元素:人(主持人),声(同期声),词(解说语),画(画面),音(音响、背景音乐),字(字母图形表)。《鲁豫有约》的装饰设计简洁温馨,舞台中央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下,是一张素色沙发,背后是一个宽大的电子屏幕,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除了录制现场的精心布置,《鲁豫有约》还采用最多的辅助元素作为影像资料穿插播放。如为展示历史情景、生活写实和情感祝福的视频短片或照片。它们在印证嘉宾故事真实性的同时,也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有利于观众进入节目的情绪当中,提高传播效果”。由于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在节目中以有限的屏幕使用交代出故事背景,《鲁豫有约》在影像资料的选用与采制上很是谨慎。
在背景音乐的选用上,《鲁豫有约》多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契合的音乐。在采访章含之的一期节目中,当章含之回忆自己与乔冠华的爱情经历时,舞台上回荡着乔冠华最喜欢的肖邦的钢琴曲。音乐同样被应用到嘉宾开场环节:四周黑暗,中央一束强光,Henry低头站立。音乐响起,Henry配合音乐跳起为歌迷熟知的STORM,熟悉的音乐加上熟悉的舞蹈触碰了粉丝们的兴奋点,令现场观众高声尖叫,齐声喊Henry、Henry……现场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在《鲁豫有约》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别具匠心的小道具,它们或用来启发嘉宾对往事的回忆,或用来调节气氛,对节目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道具的出场如同沙滩上五彩斑斓的贝壳,点缀着节目整体,同时也帮助主持人进行话题的追问和现场的调控。
《鲁豫有约》的生产制作方式是凤凰卫视第一次改革尝试的结果,体现出专业化分工、规范化流程与集体化生产的特点,使节目在一般制作的基础上,从话题与嘉宾选择、主持的艺术、现场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从而树立起栏目的品牌形象,确立了广泛的观众群与观众忠诚度,成为中国目前最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对今后电视节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佟艳秋,王媛媛.电视节目包装对电视栏目品牌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3).
[3]陈曦.如何做好谈话类节目——从《鲁豫有约》谈起[J].新闻爱好者,2010(2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