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用何种事实说话

2013-04-29 07:24:02张长笙
新闻爱好者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闻选择

张长笙

【摘要】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应当选择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相一致、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吻合的事实。报道者既要摈弃客观主义倾向,又要摈弃主观主义倾向,把握好、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报道中准确地进行客观描述,正确地表达主观倾向,确保新闻的事实真实,力求新闻的本质真实。

【关键词】新闻;事实;选择;本质真实;客观主义倾向;主观主义倾向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如何,由其选择并反映的事实的性质所决定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其实现方法或保障措施,按马克思的说法,便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笔者理解,这句话中的两个“事实”,前者是指客观发生、应该采访的事实,后者是指描写出来、用于报道的事实。那么,究竟应该描写什么样的事实,才能保障真实这一新闻的生命?或者说,新闻的生命需要什么样的真实,怎样的真实才堪称新闻的生命?

早年有一篇报道,说某女自愿和一位残疾军人结婚,体现了“崇高的爱情”。但事后有人检举说,该女并非如此高尚,其目的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方便给自己找工作。这显然是一篇失实报道。报道出来的事实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事实并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而能够反映事物真相的事实,作者要么是没有采访到,要么是采访到了却没有描写出来,或者没有描写充分,致使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脱节,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相符。

此类问题如果出现在单一性、事件性的报道中,至多是传递一些有误的信息,尚不至于带来恶劣的影响。倘若出现在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报道中,则足以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其舆论导向发生惊人的偏离,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这方面具有标本意义的当为《人民日报》1948年10月10日刊发的一篇长新闻:《全区人民团结斗争,战胜各种灾害》。

文章发表仅三天,中宣部便于10月13日作出批示,对其存在的“两个原则性的严重缺点”提出批评。该报道虽在标题中明确要战胜各种灾害,并在导语中和末尾提了一些战胜灾害的话,但全篇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是乏味而零乱地详细列举各种灾情,甚至把鸡瘟和狼咬人都搜罗在内,“构成一幅黑暗的图画,使人读后产生异常沉重的压迫感”。事实上,华北全区当年的秋收平均有七成,作为党报发表的重要报道,应着重从积极的方面宣传这是战胜灾荒的巨大成绩,总结出好的经验教训,同时批评救灾工作中的缺点,以便鼓舞干部和人民继续努力。然而该报道却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鼓舞的力量,“忽视积极的鼓舞乃是我们的宣传工作中所不许可的客观主义倾向的一种表现”。这种客观主义倾向更严重地表现在对于灾荒原因的分析上。三种灾荒,每一种的第一项原因都是“战争”:“第一,水灾之发生,一因连年战争,河堤失修……”“第二,虫灾之发生,一因长期战争,负担过重……”“第三,瘟疫流行,一因长期战争,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中宣部严厉批评道:“在这里对于我们今天所全力进行的、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的战争是表现什么立场呢?难道不是把共产党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的立场降低到普通的不觉悟的老百姓的厌战立场上去了吗?……按照这篇新闻里的分析,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我们就必须要求停止战争,或承认在战争中生产救灾是不可能的。”同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指出新闻的作者“强调的不是战胜灾害的积极方面,而是灾害重重的消极方面”,对事物的主流、本质视而不见,“只会坐在主流之旁对逆流浪花加以咀嚼和噪聒”。文章批评作者“不能透过现象的表面而找到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明确提出“克服宣传报道中的客观主义倾向”。[1]

笔者认为,这篇报道虽然罗列的各种灾情和现象基本属实,但由于其视角、认识、方法出了偏差,故而显得灰色有余、亮色不足,严重地颠倒了主次,丧失了新闻所应有的正确导向,可说是客观主义倾向的产物,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篇失实的报道。所谓的客观主义倾向,类似于文学上广为诟病的自然主义。正如自然主义不能等同于现实主义,客观主义倾向不能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性。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打着客观性的旗号,盲目效仿西方传媒的某些操作模式,在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淡化甚至忽略了真实性原则,片面热衷“新、奇、特、怪”,过分追求轰动效应,以煽情、灰色、暴力、血腥之作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炒作之风愈演愈烈,陷入媚俗、庸俗、低俗的泥淖。其所报道的内容或许确有其事,然而其主旨明显偏离了时代主旋律,背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也是客观主义倾向的一种表现,从本质上讲也还是失实的。

新闻报道无疑是需要客观的,但也不可能排除主观。正如法国学者瓦耶纳所言:“从根本上说,人们想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还表现在他对现实事物的连续性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2]在实际操作中,报道者无论再怎么客观,都始终避不开一点:主观选择。事实发生之后,便具有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而存在的客观性,但它能否被反映、怎样被反映,以及被反映得如何,则取决于人的主观性。“在写新闻报道时,选什么事实,不选什么事实,都反映了记者的立场、观点和倾向。”[3]报道哪个新闻事实,使用哪些采访素材,采取什么样的角度,运用什么样的语言等等,都存在着选择的问题。选择是一种基于客观的主观行为,选择的主体、方法、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无不带有主观的烙印,无不涉及情感倾向、价值取向和思想导向。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其实更准确地说,新闻应该是对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相一致、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吻合的事实的报道。陈绪宗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一文中说:“我们所谓的事实,是本质的事实,是完全真实的事实。所谓真实和本质的事实,就是全面的符合于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实,而不仅是表面的和片面的事实。”[4]窃以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由其选择并反映的事实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采用了能反映本质真实的事实所作的报道才是真实的,而采用了非本质真实的事实所作的报道则是不真实的。新闻报道选用的事实是否符合事物的本质,能否反映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应当成为衡量新闻真实性的标准。

选择既是方式、手段,又与动机和目的紧密相关。主观选择不同,客观效果也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借斑窥豹所选择的部分事实是真实的,能够反映事物的真相——全豹,因此可以抵达本质真实。瞎子摸象所选择的部分事实虽然是真实的,但却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全貌,因而导致本质失实。二者的区别就在于选择并反映的事实是否有代表性。借斑窥豹之所以能够反映全貌,皆因其具有代表性,个性可以体现共性;瞎子摸象之所以不能反映全貌,皆因其没有代表性,个性体现不了共性。就是说,新闻“描写”什么样的“事实”才算恰当,绝不只是量的问题,关键在于质。

新闻报道是一种主客观杂糅的产物,关键在于能否反映事物的样貌和本质真实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某些传播论学者一向标榜的客观报道,其实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是一种主客观杂糅的产物。新闻媒体无论是作为政党喉舌,还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所制作的报道绝不只是客观事实的简单呈现和还原。那些看上去颇为客观的描写、转述和引语,实际上必然体现着报道者的选择性、倾向性,定然有着“弦外之音”“象外之意”,亦即报道者所要实现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说的客观,乃是经过选择主体过滤了的,其中蕴含的主观有自觉、不自觉之分,明显、不明显之差,不存在有、没有之别。问题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完全相符,产生的报道可否传递精准的信息,能否反映事物的样貌和本质真实。

2010年12月21日,凤凰网、紫荆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了一篇据说是来自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的长篇报道:《郑东新区被指中国最大“鬼城”》,并配发了卫星图片。一时间,众多网民纷纷对郑州乃至河南大加指责,闹得沸反盈天。此报道刊出不久,河南的纸媒、网站和郑州的众多网友便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广泛的采访、调查和自身的经历、见闻,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揭示真相、戳穿谎言,彻底否定了“鬼城”之说。笔者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该报道将许多支离破碎的信息分类堆积,拼凑的痕迹甚为明显,缺乏由此及彼的有机联系,鲜见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通篇报道弥漫着浓郁的主观主义倾向的气息,客观性匮乏,公正性缺失,表象上真假杂糅,本质上严重失实,对一些不明真相、认识浅陋的受众极易产生误导。

该报道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第二部分除了各引用一段所谓的别家媒体的报道,看起来算是紧扣大题目的内容,其余的实在是离题甚远。而第二、第三部分中院士和研究员的大段议论,或为一家之言、或为泛泛而谈,作者却生拉硬扯地引用过来,为自己预先拟定的主题服务,其主观倾向由此暴露无遗。第一部分“日本大师异想天开 纸上谈兵”中的引文是:“2002年8月官方媒体一篇报道称:按日本黑川纪章的方案估算,打造郑东新区的总投资应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数字对郑州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郑州市当前全年的总财政收入只有5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也不过6亿多元,压力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而河南一媒体记者查询《200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获知,郑州市2009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1.7亿元,与新闻中所说的“50多亿元”相差悬殊。第二部分“中国院士直言不讳 据理力争”中的引文是:“2010年11月河南媒体报道称,郑东新区商住房空置率最高,房屋空置率达90%,几近成为一个空城。这是一群热心大学生花费两个月时间得出的数据,样本包括郑州6区的29家大型楼盘,约1.1万套商住房。”经查询,该媒体确曾报道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北极星”团队自费调查市内六区住房空置率一事,但文中提到,该团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六区中空置率最高的是郑东新区,为55.17%,根本没有“房屋空置率达90%”之说,只是在配发的照片说明中有一句“郑东新区某小区入住率不超过10%”。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某小区是不能代表整个郑东新区的,更不能代表整个郑州新区。报道者选择上述两段引文,用来印证“鬼城”之说,很容易给人造成客观上的错觉,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对受众的误导更为深重。第三部分“研究员犀利点评:面子能值多少钱”第一段说:“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唐黎明曾经撰文,称沦为政绩形象工程的城市建设,过于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损害的将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个性和综合竞争力,也会诞生出更多的空城鬼城。”接下来引用两大段文字,对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中决策者的长官意志、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提出批评,同时质疑了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这一部分与前述两段引文一样,报道者仿佛置身事外,貌似客观得很,但明眼人不难看出,作为选择引文的主体,报道者的态度、立场和主观评价已然寓于其中,堪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为了实现自己的倾向性,达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目的,报道者根据自己长期积淀的理念及预定主题的需要,不惜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方式和手段,将一些舆论信息强化、扩张,而将另一些舆论信息弱化、衰减,通过扬此抑彼或者关注此、回避彼的报道,引导受众的感情、认识向其报道的方面倾斜,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乃至社会现实的认知。这种做法貌似客观,实为主观,完全把客观存在的事实当成了任人揉搓的面团,炮制出的报道往往看似真实,实则片面,与被反映的事实有很大的出入,甚或对被反映的事实严重歪曲,结果只能是混淆视听、误导受众。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所依据的事实不仅要真实,而且要全面,否则所谓的客观、公正便只能是虚假的标签。

比如在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媒体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暴力活动有意少报或不报,却将南斯拉夫打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称作“种族清洗”“种族灭绝”而大肆渲染,以此来影响和操纵国际舆论。又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主流媒体对大量平民无辜伤亡的事实置之不报,却把19岁的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被解救的故事当作宝典,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形式不厌其烦地反复播发,旨在告诉全世界一个荒谬的结论:美国人民是支持战争的,伊拉克人是支持和理解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5]

世间有很多事物是由多项层级、多个棱面、多种元素构成的,部分事实往往不能代表全部事实,表象真实往往不能反映本质真实。即便是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有时也未必真的属实,因为事实的真相被表象给遮蔽了。观察事物亦如看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致就会不同,获得的印象、产生的观感自然也会不同。面对此类情形,唯有观察得细致些,了解得全面些,思考得深入些,我们的认识才会接近真相,所作的报道才能抵达本质。

新闻工作者既要摈弃客观主义倾向,又要摈弃主观主义倾向

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要条件,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契合与否的鉴定标准,决定着新闻存在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效应的发挥。[6]笔者以为,对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所谓表象真实,或曰微观真实,是指用于报道的每一个基本元素,包括构成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以及报道所引用的各种资料如数据、史实、背景材料等,都必须真实、准确,与客观事实显在的外部特征和具体样貌相符。所谓本质真实,或称宏观真实,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逻辑性,报道者需要运用宏观思维,强化全局观念,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审视,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入手去反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到新闻实践中,对于单一性、孤立性的新闻事件,只要对事物的表象如实地“描写”,即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而对于多元性、综合性或者进行式的新闻事件,仅止于对表象反映真实则远远不够,还应该通过千淘万漉、披沙拣金的分析和鉴别,拨开表象的遮饰,抓住事物的要害,反映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方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对本质真实的不懈追求,理当贯穿于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审读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们,要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打好理论、政策、业务的根底,提升政治眼光,增强新闻敏感,把真实性原则视为自己和所在媒体安身立命的支柱来认识、来坚持。具体来说,就是报道者既要摈弃客观主义倾向,又要摈弃主观主义倾向,把握好、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报道中准确地进行客观描述,正确地表达主观倾向,确保新闻的事实真实,力求新闻的本质真实。

摈弃客观主义倾向,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履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国家航船的瞭望者的神圣职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关于新闻客观性,目前我国新闻界通行的说法,是旨在强调新闻本身的事实的客观性质,重在强调主观认识的客观基础,与西方新闻界流行的说法大有不同——他们是将此视为一种专业规则和职业理念,奉行“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即所谓“不强调观点,只强调信息,尤其是轰动的信息”。[7]新闻固然是一种事实或信息,但对其所作的报道却绝不仅仅是呈现或传递,记者在报道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应被忽略甚至被抹杀的。实际上,西方传媒及其从业者虽然一直标榜着客观主义,但在这方面也概莫能外。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从业者,自当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奉为圭臬,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掌握联系的方法,培养琢磨的本领。面对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新闻事实,报道者应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度和胸怀全局的眼光,将其放到宏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进行考察,从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上加以审视、辨析和判断,进而抓住其特点、主流和本质予以反映。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绝不像照相师机械地、被动地拍照那样简单,诸如角度的选择、广度的拓展、深度的挖掘、主题的提炼,以及材料的引用、语言的运用乃至语气的掌控,都直接影响着报道的内涵及倾向,因而需要苦心孤诣地琢磨后方可确定。联系、琢磨的共同指向和着力点,就在于使报道的事实可以由个别见出一般,由表象见出本质,不仅能反映事实原貌,达到事实真实,而且能反映时代风貌、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达到本质真实,整个报道能够臻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境界。

摈弃主观主义倾向,尊重新闻的客观性,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包含着两个层面:其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该事实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不是由人杜撰和虚构的;其二,这种事实具有为人们所传播的特质,即事实本身蕴含着瞩目性、吸引力,亦即通常所说的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上必须对事实要素进行查证、予以确认,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报道,确保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以及所引用的一些资料如人物语言、背景交代、环境介绍等真实、准确;二是报道方式上应当抱着理性、冷静的态度,采用客观叙述的方法来传播新闻,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为根本,只做客观展示,不做主观讲述,至少表述新闻的两面,平衡处理信息,不夹杂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力求产生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8]要而言之,客观性是新闻及其报道真实、准确、全面的基础保障,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制约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报道者对事实客观性的反映程度,决定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报道者应当立足于新闻的客观性,发现、辨识、核定新闻线索,根据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采访,充分了解和掌握事实的全貌;在剪裁素材、选择角度、挖掘和提炼主题等方面,也应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力求报道整体上显得真实、客观、全面,能够反映事实的真相,揭示事物的规律。至于报道者的倾向性,应当在尊重事实客观性的基础上,依托那些能体现本质真实的事实,以其内在的逻辑力量来实现,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新闻属性,而不能像马克思反对的那样“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回避、背离某些事实,或者夸大、美化某些事实,采取以偏概全甚至以点代面的方法,主观随意地表达倾向性。此外还需端正思想,调适心态,掌控倾向,抛开个人好恶,敛藏臧否态度,慎用褒贬语句,让报道用真实、全面的事实,说出客观、公正的话。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高戈.对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认识[J].采·写·编,2004(4).

[3]何国璋.用什么样的事实“说话”[J].新闻爱好者,1992(11).

[4]陈绪宗.新闻必须完全真实[J].中国青年报通讯,1953(6).

[5]唐晓山、蒋玉生.论新闻价值的终极标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许燕.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辨析[J].新闻大学,2007(4).

[8]莫文.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J].新闻爱好者,2007(5下).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新闻选择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30:37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3:01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5:53:02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23:30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