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变电站站址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评价

2013-04-29 07:06郭凯程燕萍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站址变电站

郭凯 程燕萍

摘 要:该变电站站址位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雄英村东北侧的丘坡上,站址北距玉林市约17 km,东距马坡镇约5.8 km。文章分析了该变电站区域地质情况,并结合岩土工程条件对该场地进行了分析评价,相关研究结论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电站;站址;岩土工程条件

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165-02

1 工程概况

该变电站站址位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雄英村东北侧丘坡上,北距玉林市约17 km,东距马坡镇约5.8 km(公路距离约6.5 km)。工程规模如下:变电所容量:本期1×1 000 MVA,远期3×1 000 MVA;电压等级:500 kV,220 kV,35 kV三个电压等级;场地整平设计标高初步拟为104 m~106 m。

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2.1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1/20万本区域地质构造有关资料,按构造单元的划分,本区位于扬子亚板块滇东拗褶带,新构造类型属滇东上升区。

本区地壳具有典型的基底和盖层双层结构,晋宁运动时期基底褶皱变质,印支~燕山运动时期全面隆起为陆,喜马拉雅运动使其抬升为高原并产生断块差异活动,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断块整体向南南东滑动,东侧的断块向北推挤翘起。地表构造线以南北走向为主,北西向与北东向次之。

站址场地内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而距站址区较近的活动性断裂为师宗~弥勒断裂带、曲靖~昭通断裂带,属微弱~中等全新活动断裂,距拟建站址最近距离均大于5.0 km,符合《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8.1.6条要求。站址区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2.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在新构造运动划区上,本区属滇东南上升区,其新构造运动特点为:早第三系~第四系早更新世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整体间歇性抬升为主,间有局部垂直差异运动;新生代晚期以来,差异活动主要发生在滇东北地区。而站址区所在的滇东南地区差异活动微弱,抬升幅度在1 500 m以下,地貌上显示为宽平的喀斯特旷原,历史上地震活动弱小。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踏勘,从地质构造上讲,该区属于扭动构造中的华夏系构造。该构造走向为NE40?觷,北起纳章,中经陆良、牛头山,南至杨梅山、尾侧一带。该构造形迹在站址附近表现为杨梅山复背斜。杨梅山复背斜宽约10 km,其背斜轴就位于召夸、杨梅山、中寨一线,向东北为陆良上第三系盆地所覆盖,其轴部暴露的昆阳群(Pt1 hs)以NE35?觷左右分布,岩层倾角一般大于50?觷;不整合于轴部昆阳群(Pt1 hs)之上的中、上泥盆统(D2、D3)构成了该复背斜的两翼。红路口站址即位于杨梅山复背斜的轴部上,站址出露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粉砂岩、板岩、砂岩,因受强烈构造作用,站址附近发育有F1、F2、F3三条断层及一条不整合接触界线。F1、F2均错开昆阳群(Pt1 hs)与泥盆系海口组(D2 h)地层,属小型非活动性逆断层,断层两侧岩层破碎,小型褶皱发育,站址均已避开。

站址场地区域构造及地震、地质环境较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站址区距小江深大断裂、嵩明~华宁两大发震断裂距离较远(大于25 km),在站区的地震活动多在4.0级以下,考虑到其在本区域内地震活动的频度及强度均较小,对站址的穩定性影响有限。综上评述,站址区在区域上属于相对稳定区。

3 站址岩土工程条件

3.1 地形地貌

站址属高原型丘陵地貌,大部分为丘顶平台,部分为丘坡地带,站址范围地面高程约2 149~2 164 m,最大高差约为15 m。除东南侧地势稍低为丘坡外,其它地段稍高为丘顶平地,地形起伏稍大,丘坡地段坡度介于5?觷~10?觷之间。场地内现种植苜蓿、萝卜等经济作物,此外还有松树和杂树。站址南侧有一人工蓄水池,直径约10 m,高2 m。站址外西北侧约50 m(测图范围以外),为一深约20~30 m的深切狭长的山沟,植被茂盛。站址西侧、东侧及南侧有3个废弃铁矿坑,面积约100~400 m2不等,深1~5 m不等,其中西侧和南侧的矿坑雨季积水。场地还因取土坑、露天矿坑等开挖形成多出陡坎地形,高差1.0~3.0 m。

场地外周边地形变化较大,有山坡、山沟、小山丘、山脊等,高差变化也较大。东南侧及南侧有长缓的山坡,坡度约6?觷~8?觷,局部较陡,有耕作梯形陡坎,山坡脚有水塘,水塘高程约2 115~2 125 m,低于站址地面约35.0 m,水塘长约350~400 m,宽约50~100 m,与站南边相距约500~600 m,水汇流于三角水库。场地外东侧有山沟,长约400 m,高差约30 m,沟底有山泉渗出的小溪,汇流入南侧山坡脚的水塘。西南侧也有一条山沟,地面高程约2 135~2 140 m,沟底内也有山泉式渗出水,形成小溪汇流入南侧山坡脚的水塘。场地外西北侧及东北侧、北侧均为山脊、密林,其中也有小山沟。

3.2 地基岩土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揭露及现场地质测绘与调查,站址区的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坡残积(Qsl+el)粘土,下伏基岩为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1 hs)板岩。

第四系耕(表)土层(Q):耕植土(表土)①:黄褐色、红褐色,含有植物根系,土质结构疏松,层厚0.3 m~0.8 m,站址区地表大部分有分布。

第四系坡残积层(Qsl+el):粘土②:红褐色、黄褐色,干~稍湿,硬塑状。局部混有角砾,角砾成分为强风化板岩。切面较粗糙,粘性较差。该层标准贯入实测击数7~16击。分布于站址西北部及南部。钻孔揭露该层厚度0.5m~5.7 m,平均厚度1.72 m。

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1 hs):其一,全风化板岩③:黄色、灰白色,岩芯呈土柱状,岩体结构已完全破坏,局部见少量强风化岩块、透镜体,岩质软,属极较岩,可干钻。该层标准贯入实测击数13~35击。站址范围内除东南角外均有分布,钻孔揭露该层厚度0.5~6.0 m,平均厚度2.43 m。南侧山坡耕地、道路开挖可见全风化岩,地表分布有强风化~中等风化的岩块,其粒径d=3~10 cm,少量达到10~20 cm,棱角状,易击碎。其二,强风化板岩④:灰白色,灰黄色,可见丝绢光泽,薄层~中厚层状,系粉砂岩、砂岩浅变质形成,浅部岩体揉皱现象明显,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岩粉状,少量块状,层面见丝绢光泽,岩芯断面见黄褐色浸染,岩体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岩质软,手易折断,属极软岩,暴晒易开裂。整个站址区均有分布,钻孔揭露该层厚度0.8~8.6 m,平均厚度4.46 m。在站址南侧山坡路边也可见开挖出露的强风化剖面。其三,中等风化板岩⑤:灰白色,灰黄色,可见丝绢光泽,薄层~中厚层状,系粉砂岩、砂岩浅变质形成,岩心较完整,多呈短柱状、块状,裂隙较发育。场地内无直接出露。根据现场钻探,推测该层厚度大于10 m,整个站址区均有分布,岩层产状为20?觷~50?觷/NW∠20?觷~50?觷。在西南边山坡开挖可见岩石出露的断面。地表也可见岩石块零星分布。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表水

站址场地主要为地势较高的山脊顶平台,大气降水多沿地表向低洼处排泄,地表水排泄顺畅。附近地表水源主要为站址西南侧2.0 km处的三角水库,该水库水域面积约283 800 m2,库容约65 hm3。站址外东南侧及西南侧的山沟中均有溪水流出,流量随季节变化。站址外东南侧约150 m处有一水塘,宽约5 m,长约10 m,深约1.5 m,蓄水量较小,系人工开挖形成,由溪水补给。

3.3.2 地下水

其一,孔隙水:孔隙潜水赋存于土层中,为上层滞水,分布不均,水量小,不能形成稳定水位。其二,基岩裂隙水:调查发现站址附近的山沟均有地下水渗出,在山沟汇集形成小溪流,流量约3~5 m3/h,系山沟中残积土层、基岩全风化层、强风化层、中等风化层等有较多裂隙,形成富水层,而微风化板岩为隔水层,山沟地段地下水以泉水出露。从溪流看,雨季水量大,勘察期间为旱季,水量较小。地下水来源为降水、雪水、雾水等下渗。据可研阶段资料,钻孔中均未见地下水,现阶段钻孔由于基岩采用水钻,未见到稳定的地下水位。

4 岩土工程条件评价

4.1 场地稳定性分析及环境地质评价

拟建站址场地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区域微弱全新活动断裂距站址大于5.0 km,场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区。场地平整后,人工开挖边坡、填土边坡是主要岩土工程问题,设计采用挡墙支护措施后,不会产生地质环境破坏问题。由于变电站周边是旱地,且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施工需做好污水达标排放,保护好水源。

4.2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分析

根据物探成果报告,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为306~476 m/s,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为365 m/s。场地平整后,填方区场地覆盖层厚度为3.0~20.0 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1.6判定場地类别为Ⅱ类。挖方区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小于3.0 m,场地类别为Ⅰ类。填土的斜坡地段及开挖边坡地段属抗震不利地段,开挖区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4.3 地基岩土特性分析

耕植土(表土)①:含有植物根系,土质结构疏松,施工中宜予以清除或压实。粘土②:呈硬塑状,力学强度较高,可作为变电站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全风化板岩③:力学强度较高,场地内大部分有分布,为变电站建(构)筑物的良好基础持力层。强风化板岩④:力学强度高,场地内均有分布,为变电站建(构)筑物的良好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板岩⑤:力学强度高,场地内均有分布,埋深起伏较大,为变电站建(构)筑物的良好基础持力层。

参考文献:

[1] 蒋世国.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9).

[2] 王庆锦,陈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2).

[3] 顾宝和.浅谈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J].中国建材资讯,2010,(5).

猜你喜欢
站址变电站
2G/3G退网时间预测和站址影响分析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超高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基于GIS的铁塔方案编制审核支撑工具与开发
即墨国家一般站迁站前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220kV户外变电站接地网的实用设计
瓜洲站站址方案的价值量化比选
变电站,城市中“无害”的邻居
移动式变电站之应用
基于220KV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