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忠谋 胡湛
提要:宋璟碑为颜真卿所书,其洋洋4400余言尽述大唐名相宋璟生平事迹。其碑文为颜真卿亲自撰写并书丹,且于刻立后6年又补作碑侧记,从议立到完成共历时29年,可见颜真卿对宋璟之景仰。该碑历时流传曲折,曾断裂遗失,后又被对接矗立,有翻刻本数种,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拓。其艺术价值在于实现颜体书风在作雄浑变法后又兼有清拔、虚合、蕴藉、空灵的特征,达到形意具臻、人书品格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宋璟碑 形制 刻立 拓本 艺术价值
宋璟碑为颜真卿撰书历史名碑,从立碑到现在,历时1239年。碑曾断佚,又复出土对接矗立,并有翻刻本。历代文献记载不一。或有考证,但往往以文献对文献,或有不同,难以决择,罔有确考。因而有必要以实物与文献相对照,校对缺疑,以求较确切之结果。本文即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并结合碑存实物考察,对碑的形制、书刻、历史传存、翻刻及拓片流传版本状况,尝试进行考证求是,并在综合历代对其艺术价值评价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书艺评价认识。
一、宋璟碑形制等概况
宋璟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为颜真卿撰文书丹。该碑现存河北省邢台市南郊五公里处(原归沙河市,现归桥西区行政区划)东户乡中学院内。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有《中国书法·颜真卿第三册》精装本,收录有故宫博物院藏明拓割裱本《宋璟碑》(同册还同时收录颜真卿书《容州都督元结墓碑》)。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政府把它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宋璟碑》又被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宋璟碑》形制,朱关田《颜真卿年谱》依据《金石萃编》记为:“碑高一丈一尺七寸,广六尺,侧厚一尺二寸五分” 。《邢台文物名胜》“百度百科”等文献记载该碑“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 。现碑前立“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碑阴《宋璟碑简介》,称碑“宽1.6米”。其实这里面都存在着一些错误。
据现场测量,碑总高420公分,碑体高285公分,宽147公分,厚42公分。碑首正阴面正中各有龙首,龙首两侧碑面各有一龙尾,碑首侧刻有龙子螭纹。螭首在碑侧,每侧三条,共六条。绝不是所谓“缠尾四龙”。其形也不是半圆,因螭形圆曲,只能称为轮廓圆曲。可参见附图。其高1.3米,碑额为正方形,边长60公分。该碑额正中篆书“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应为颜真卿自己所书。碑体四面书刻碑文。碑阳、碑右侧、碑阴为正文,为颜真卿64岁书(772年),碑左侧为其70岁补书碑侧记。其碑阳27行,行52字,碑右侧接碑阳正文,7行,行50字,碑阴接碑右侧,27行,行52字。碑左侧补记,字较小。全碑正文共计3613字。加碑侧记共计4400余字。碑文《颜鲁公集》《全唐文》《顺德府志》《沙河县志》等均有记载。碑文文字略有不同。当以碑文实物进行校勘。
宋璟碑碑主为唐代名相,书立过程曲折,碑形阔大,碑文为颜真卿亲自撰文并书,且正文书于其花甲之后晚年,并于立碑之后六年,又增碑侧记,书风独特,为后代倍所推崇。本文即依次将其书刻过程、历史传存保护、翻刻、拓片版本及历代评述、文化艺术价值等略作梳理。
二、宋璟碑的书刻经过
宋璟碑主宋璟,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卒于唐玄宗二十五年(737),一说南和宋台人,一说沙河食膳铺人。盖南和、沙河地域相交,皆属邢州,故即称邢州人为是,具体细节可别作详证。其历仕武则天、中宗、殇帝、睿宗、玄宗五朝,两度为相。其自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后,励精图治,改善朝政,革除时弊,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被唐玄宗称为“吏治之才”,与姚崇并称名相“姚宋”。 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洛阳,次年迁葬沙河先茔。
宋璟性耿介,为官刚正不阿,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采冠世,曾以《梅花赋》名世而被朝廷见用,被后代诸多帝王和士夫所景仰。
宋璟卒后,顏真卿为其撰文书丹神道碑铭,后又追补碑侧记,从议立到补碑侧历时近三十年,自有其缘分和颜真卿对宋璟景仰之情之所在。宋璟年少,立志苦读,博学有文采,尝作《长松篇》与《梅花赋》,为世所重。而颜真卿家学渊源深厚,26岁时,亦尝作《梓材赋》《武库诗》,为朝官所重,中进士进入仕途。为官后皆以儒家济世思想相恪守,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犯颜直谏,屡遭贬谪,愈以忠贞奋进。此正如乾隆帝千年后途经沙河驻跸梅花厅谒宋璟碑所作诗云:“鲁公响拓碑重读,气味相投要在刚” 。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与宋璟年龄相差46岁。据史载,宋璟开元二十年七十岁请求致仕,居洛阳休养。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26岁中进士。宋璟75岁卒时,颜29岁。颜真卿入仕时,宋璟已居洛阳休养,官场仕途,二人当不曾有过交往。
但颜真卿为其舅父作《殷践猷碑》尝云:“宋璟以相国之重,简贵自居,无所推揖,每见君必特加礼敬,凡政事之诿諈者,皆咨决焉”。是知,早在颜真卿父舅辈,即与宋璟有所交谊。颜真卿少年当即知宋璟。
天宝八年,宋璟四子宋浑任御史中丞。颜真卿时四十一岁,任殿中侍御史,恰是宋浑部下。通过宋浑,颜真卿对宋璟更加了解与崇拜。因而他和宋浑共议,欲请玄宗皇帝“御制碑文”为宋璟立碑。但宋浑却忽犯事遭贬,立碑之事便搁置起来。颜真卿也因为宋浑遭排挤而鸣不平,也遭到排挤,被贬出京,为东都畿采访判官。虽次年回京复官,又升职为侍御史,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判南曹,散官加朝议郎。但于天宝十二载(753)其四十五岁时,又遭杨国忠排挤出任为平原太守。朱关田对颜真卿外任为官是否遭杨国忠排挤,另有异议。朱以为颜真卿外任,官职有所提升,时杨国忠亦为颜上司,当有举荐之情。此论确否,可做再议。
而正是在平原太守任上,更加锤炼了颜真卿的人格、为政处事能力,也促成了起书风的转型变法和自立新面。平原郡在宋璟故里邢州东百余公里,距离较近。其时安禄山欲反,颜真卿早有察觉并做防备,其不仅为当地东方朔庙书写晋夏侯湛撰写的《东方朔画赞》,撰书并题额《东方朔画赞碑阴记》,撰书《东方先生墓碑》。表面游于风雅,实为以先贤自励也。安禄山反,华北大片城池陷落,唯平原郡驻守完备,真卿并联络周围诸郡,合兵二十万抗敌,被拥为盟主,为平叛安禄山,稳固大唐江山做出了卓越贡献。真卿如此作为成就,绝不是偶然的,这其中也当有以近郡贤相宋璟为效法榜样之因素在。
二十一年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十二月,时任苏州刺史的宋璟之孙宋俨重议为祖父立碑,泣请颜真卿撰写碑文。颜真卿当是时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真卿即从吏部等处广为搜集材料,写成文稿并交时任太子承谕德的宋浑核准,两年后即大历七年九月,用正书书写,并由昭义军节度观察使薛嵩主持,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潺刻字之工”,将碑遂立于宋璟墓前。 十一月,真卿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其尝思碑文疏漏,又写碑侧记欲让宋俨刻于碑侧,但未及镌刻,宋璟第八子宋衡因犯事被贬,增刻之事因又搁浅。是年颜真卿并书有《广平帖》,为颜真卿书写碑文期间所写答询函札。
大历十三年(778),颜真卿七十岁,其于京任吏部尚书。再书自撰《广平相国宋璟碑侧记》,方补刻宋璟碑侧,了却一桩心愿。
宋璟碑从议立到增刻碑侧完毕,历时二十九年,可谓曲折,而其始终与真卿相关联,真卿不仅亲自搜集资料,撰写文稿并书写,还对已经很完备的碑文进行增补,可见真卿对宋璟的景仰之情和对宋璟碑的重视程度。宋璟碑正文与碑侧记书写相差六年,风格不一,且有与之相关的行草书《广平帖》传世,因之,我们说宋璟碑与《广平帖》等是颜真卿为我们留下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
三、宋璟碑的历史传存、翻刻及拓片流传版本状况
1、宋璟碑的历史传存
宋璟碑于北宋欧阳修、朱长文、黄庭坚、赵明诚等著述中即有记载且有较高评价。北宋崇宁年间编修范志君《宋公神道碑后记》记载较详:
“宋公神道碑独完好,惟碑侧记缺八字。碑去官道二余里,世罕知者,故久不显于世。致君因谒幕下,始得之。且叹旧史不载,新书闕遗,乃效颜公体大书字画,别刻于石,庶久其传。邢为襄国旧部,丘雷然,类皆湮灭于无闻。独公之墓高不愈丈,丰碑尚存,岂特忠义足以垂名于不朽”。
范致君既称“惟碑侧记缺八字”,但又说“宋公神道碑独完好”,查现宋璟碑拓片,见其右侧碑文下部有一块缺失,第一行与第二行,共缺11字。而在缺失的石块周边仍有四字残余笔画,考虑到该碑从宋代之后的风蚀或磨损,甚至文革期间曾遭红卫兵锤击破坏,如将这残缺的四个字还原,则缺的就是7个,基本与范致君所言相吻合。不过范致君向我们透露出,北宋崇宁间范致君曾自书复制新碑。但及至明武宗正德年间,方才由时任县令的方豪发现宋璟原碑已断并埋于杂草土中。宋璟碑何时所断则成为一个谜。
方豪《续宋文贞公神道碑记》文如下:
豪初至沙河,闻有颜鲁公书碑而未及谒,先取其碑文观之,中有缺字,字画丰肉,疑非颜书。及约寮友以九日往谒,因求其故。
前六日,豪自郡返至食膳铺。墓在铺西二里,取道独先往焉。其碑果宋人范致君书,碑侧有述而不及拓。故凡得是碑者,概以颜书不复辨也。徘徊眺瞻,则草棘之丛见一断碑,乃鲁公所书神道碑铭。在侧之记,则致君翻刻者。碑未断时,高丈许,广可四尺许,厚可尺许。记中所谓“曳以百牛”者,殆实录也。欲谋续之,而以上修下短为难。估出其跗而归。自此切切然,若上官督责者。
……
该碑记后面尽述其调集四百人,熔旧铁钟为榫将碑上下对接并复矗立之过程,此略。
以此碑记我们可知宋璟碑在明武宗正德年前已断,但断于何时,史料无载。以宋璟碑高丈许,广四尺许,厚尺许,想一般人是难于破坏的。能将如此需“曳以百牛”而动者,除非战争祸乱或重大自然灾害。依据有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宋璟碑断裂时间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是假定《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所记“宋拓未断” 为实,结合明武宗正德年间方豪从泥土中找到断碑的时间下限,则该碑当断于宋后元明之交战乱时期。
二是若后人看到的宋拓未断之拓为范致君翻刻碑,即宋时已断,则可能被毁断于唐后五代十国战乱时期。想颜真卿抗击安史之乱之即,因战争就在河北一带,而国仇家恨与颜真卿结怨者亦当不少,及唐亡,军阀混起,其中或有安史叛将中的遗留再起者,在混战中或以推到颜真卿碑而泄私愤,亦当有可能。范致君《宋公神道碑后记》记云:“墓之东有碑,乃公之祖,赠邢州刺史,为居民斧而剥之”。其斧而剥之者不一定是居民,而很有可能是上述原因导致的泄愤株连破坏。
三是断于北宋末年战乱时期。若以范致君所记北宋崇宁年间“宋公神道碑独完好”,结合南宋学者刘子翚尝作《临池歌》,称宋璟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 ,推断南宋时宋璟碑已断,则碑断时间当在北宋末年战乱时期。
而碑断的原因除战乱外,也有可能是地震和洪水自然灾害。邢台地属太行山东麓,为地震和洪水多发区,宋璟碑矗立墓土中,当地震或大雨大水来临,地陷碑倾而倒,正在情理之中,当其倾倒之即,正好使范致君所记“碑侧缺八字”碑质薄弱有潜损处撞以碑基或其它石质坚硬物,而导致碑断,当亦有可能。若是人为破坏,则碑损当不止仅为断裂,而碑面碑文亦当难以保存完好。明归有光《跋广平宋文贞公碑》记“右广平宋文贞公碑、颜鲁公书,今在沙河县之东康陵。丁丑之年大水,方思道(即方豪)为沙河县令,碑已断没,出之土中,熔二百斤铁,贯而续之。” 因之我们以为碑断的原因当以水患为大。
2、宋璟碑的翻刻
宋璟碑立碑后,因其艺术价值高超,为传播宏扬,截至目前至少有四次翻刻。
第一次无疑当为宋崇宁二年,编修范致君仿颜体所翻刻。宋后一些金石文献多有记载,但也有将范致君本当颜真卿真迹者。清萧震《颜碑汇刻记》记:“顺治丙申来理邢州,明年春过沙河,得阅公(颜真卿)所书《宋文贞公神道碑铭》,与余少时所见绝不类。其庭前又有碑书公姓氏,循其旁有记,为宋范致君仿公书者,予少时所见多类此。” 一些金石文献对宋璟碑碑文记载的混乱不一,即当有范致君翻刻碑混淆所致。
第二次翻刻则是九十年代末,书家马良辰以字帖大小寻善本拓本并补齐所缺字进行复刻,但惜未完工,其人即仙逝。
第三次翻刻为2005年,沙河市政府在市中心建梅花公园,委托刘清源按原碑原大翻刻,但因赶政府要求工期,五一劳动节与市民见面,刻工粗糙,字形点划失真严重,且一些缺字补齐多凭己意,特别是对碑侧记认为风格与正文不一,不是颜书,完全按己意书刻,致使一次很好的翻刻机会,却造成严重失真,殊为遗憾。
第四次翻刻为2010年,由邢台市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宋小鸿采用翻模技术,以树脂材料立体复制该碑,置于清风楼上。该复制碑文、碑残、石纹等清晰可见,达到视觉乱真效果,为参观者不出市区,即可看到宋璟碑提供了方便,殊为难得。
3、宋璟碑早期拓片流传版本状况
因宋璟碑历史遗传,曾遭遗失和断裂以及千余年的风雨摩蚀,其历代特别是早期拓片传世情况则尤显得重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记载,宋璟碑宋拓未断。但我们当世是否尚存有宋拓,只能存疑。我们所知者,当代所存最早拓片有三:
一是国家图书馆所藏明代整拓,包括碑首碑阳碑侧碑阴及碑侧记。但碑已断,当为明武宗正德年间或之后所拓。
二是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本,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有《中国书法·颜真卿第三册》精装本即为此拓。但该拓为割裱本,且只有正文,无碑侧记。墨拓过重,笔画淹没至过细,走形较重。诚非佳拓。
三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田伯英捐献整拓,包括碑首碑阳碑侧碑阴及碑侧记。捐赠者田伯英情况不详,但因观其拓片底部碑面外轮廓边部文字笔画比现拓稍多,故可初步判断其当为文革前建国初期所拓。
现代传媒发达,偶见网上有明代宋璟碑明拓,但不知确切下落。我们寄希望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呼吁,能够发现未断本宋拓,则宋璟碑现存书风、残缺字等许多疑难将迎刃而解。
四、宋璟碑的历代评述、当代研究状况与艺术价值
1、历代宋璟碑著述评价
北宋欧阳修当曾见《宋璟碑》,一些文献记载,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为其父整理《集古录目》中载有《宋璟碑》目。但其《集古录跋尾》中却并未见评述。 我们只是在黄庭坚等文献见到一些转述。详见下述。一些文献载欧阳修尝评宋璟墓碑云:“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庄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虽其残不忍弃之。”这是不确的。查其《集古录跋尾》,此段跋语原跋“颜鲁公残碑二”,并无言评《宋璟碑》。
北宋黄庭坚《山谷论书》:“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审如公说”;又云其“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又云:“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 。
北宋崇宁年间编修范志君《宋公神道碑后记》云:“宋公神道碑独完好,惟碑侧记缺八字 ……独公之墓高不愈丈,丰碑尚存,岂特忠义足以垂名于不朽”。
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称其为上品。
南宋学者刘子翚作《临池歌》,称宋璟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
明人方豪《續宋文贞公神道碑记》曾将宋璟碑比之于“多宝塔”碑,言其有“四胜”:“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
明代学者都穆《金薤琳琅》称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绝” 。
清刘熙载《艺概》谓之云:“纡徐蕴藉,令人味之无极,然亦实无他奇,只是从《梅花赋》传神写照耳。至前人谓其从《瘗鹤铭》出,亦为知言。”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鲁公书如《宋开府碑》之高浑绝俗,《八关斋》之气体雍容,昔人以为似《瘗鹤铭》,诚为绝作。”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宋璟碑:“书法方整中带有虚合,视他书稍异。”
清人王澍在其《竹云题跋》:“颜书多以沈雄痛快为工,独宋广平碑,纡馀佚宕,以韵度胜,东坡元章,皆谓元章自褚出,此碑尤觉全体呈露。碑侧记,无意求工,而规矩之外,别具胜趣。尤是颜书第一合作,盖前碑直入神品,而碑侧直入逸品矣。”
清朝王昶编撰的以著录历代石刻为主的《金石萃编》等书,也将宋璟碑收入并列为上品。
清翁方纲:“颜则惟一《广平碑侧》纯为褚法,此在颜为最高境”,“颜楷以《宋广平碑》为最善,而其碑侧小楷书,古朴淡远,尤颜楷所罕见,可以追寻褚河南、张长史,问津晋法之楷也。”
2、当代宋璟碑研究状况
当代书法教育与理论研究繁荣,论楷书或唐代书法史者无不论及颜真卿,而朱关田、王景芬先生则有颜真卿书法专著。朱关田先生亦尤推崇宋璟碑碑侧。
对宋璟碑作专门研究则有我郡韩新民和王三秋先生。韩新民著有《大唐名相宋璟》,对宋璟碑碑文进行了大量考证,对《颜鲁公集》《全唐文》《顺德府志》《沙河县志》等文献进行了比勘,并对照碑刻实物对宋璟碑碑文进行了较准确校订。但仍有些问题值得商榷,如碑文中“文□风雅,道济生灵”,碑中文后所缺之字,在文献记载中或作“章”或作“包”,我郡已故书家马良辰先生,依据碑拓残留字痕,提出为“高”字,经我们对原碑及拓片细察,认为“高”字说较为确切。王三秋先生在韩新民研究基础上又推出《宋璟研究》《宋璟碑与梅花赋》,围绕宋璟碑对宋璟与颜真卿史迹等进行了考证梳理研究,但相对而言对宋璟碑书法艺术价值论述较少。
相对颜真卿其它碑刻,宋璟碑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但其远没有获得当代书人应有的认识和重视,除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过一次简装本和在颜真卿全集或综合研究著作中有所收录外,尚无专门的研究或字帖出版。宋璟碑尚待有识之士做深入的研究。
3、宋璟碑的书法艺术价值
宋璟碑洋洋四千余言,尽述宋璟生平事迹,其史料和历史文化价值是毋庸赘言的。我们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其书法艺术特色与价值。
宋璟碑为颜真卿六十四岁和七十岁分别书写的正文和碑侧记,但其与颜该时期前后的其它碑却风格不同,如其六十三岁所书《麻姑仙坛记》,同年所书《八关斋》及七十一岁所书《颜勤礼碑》、七十二岁所书《颜氏家庙碑》等。
颜真卿书法概略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其四十六岁所书《东方朔画赞碑》以前的师法初唐书风的清秀书风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其自四十六岁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至其六十三岁,因其血与火人生经历使其书风走向雄浑的一变古法时期;第三个阶段为其六十四岁后走向虚和雍容的自然天成阶段。我们通常以其《多宝塔》为其早期书风的代表,其实这一时期还有更早一些的《王琳墓志》《郭虚己碑》,他们虽已有颜真卿书法的初步风貌,但与唐初诸家距离不大。而《东方朔画赞碑》则在兼具前者的基础上其雄浑书风已开始有所显现。东坡一生作书游走于遗少飘逸俊秀和清臣雄浑蕴藉之间,而他在颜体书法中,找到了这个可以两边游走的兼具清雅与雄浑典范之作,因而,苏轼推崇该碑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节比而不失清远”。颜真卿书法真正走向雄浑当为其安史之乱后的以《祭侄稿》以笔写心、以笔写志的人书合一后的挥洒。其五十二岁作擘窠大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和其六十三岁书《大唐中兴颂》,可以看作他这一时期雄浑书风表现的代表作。但一味雄浑是否会走向粗俗,崇高并不一定要失去清雅。其六十四岁所书《宋璟碑》为他的更高境界书风找到了极好的表现语言。从上面我们辑录的先贤对《宋璟碑》书法特色评语可以看出,其与颜真卿其它碑刻书风的主要不同特点为:“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瘦健清拔”“人文字,真足三绝”“纡徐蕴藉”“高浑绝俗”“似《瘗鹤铭》”“方整中带有虚合”“纡馀佚宕,以韵度胜”“古朴淡远”等等。众先贤的评语已向我们揭示出颜真卿于《宋璟碑》向我们奉献了既具盛唐气象的高浑、奇伟、方整之美又不失秀拔、蕴藉、韵度、虚合、淡远、绝俗之美。但具体到《宋璟碑》的结字点画语言,其是如何实现的呢?一些人发现了其“瘦健”之特征。但除其70岁所书碑侧记外,其书碑的正文完全以“瘦健”论当是不妥的。《宋璟碑》因曾碑断倒地,阳面遭严重磨损,致使笔画略显细瘦,但当我们观察碑左侧和碑阴正文时,我们就会发现,其点画饱满圆融,全以篆籀中锋运笔,正合其充满“中实”饱满而又含蓄儒家审美意象。而其之所以又达至清拔、虚合、蕴藉、雅致,全在其笔笔明净、笔笔断而后起,且运笔娴雅,结字宽绰,雄浑中不能不兼有清雅虚合,而其宽绰娴雅又较东坡推崇的《东方朔画赞碑》之清雄之紧结意境更上一层。《宋璟碑》达到了颜体书风实现雄浑变法后又实现兼有清拔、虚合、蕴藉、空灵的特征,达到形意结合、人书品格合一的境界。如此,我们说因了《宋璟碑》,那种以颜体粗俗笨拙、如田间叉足之农家汉等谬说当休矣。而历代师颜而变俗,乃不识颜体之真髓,不识《宋璟碑》之真面之失也。
人们都注意到《宋璟碑侧记》与碑正文风格的迥然不同。《宋璟碑侧记》书于颜真卿七十岁,与正文书写时间其六十四岁相差六年,是年龄的缘故导致书风的大变吗?非也,察其七十一岁、七十二岁分别书《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书风皆不类《宋璟碑侧记》,倒是与《宋璟碑》正文相近。而其缘由何在呢?查颜真卿七十岁时,正就任于西安京都就任吏部尚书,料想其年迈体弱,不可能前往墓地于碑上书丹,即在府上按碑侧尺幅大小,于纸上写好,再委派人刻碑,因而碑侧呈现给世人的就不是其通常书丹的字格撑满的常态雄浑书体了。而是字距疏朗,笔画轻盈颇具逸少晋韵和后人所谓书卷气之书风了。因之该碑侧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我们也不难理解清人王澍为何称:“碑侧记,无意求工,而规矩之外,别具胜趣。尤是颜书第一合作”,清翁方纲称:“其碑侧小楷书,古朴淡远,尤颜楷所罕见,可以追寻褚河南、张长史,问津晋法之楷也”了。朱关田先生在其《唐代书法考评》附录图版中只收碑侧,不收碑正文。足见《宋璟碑侧记》为古今书家所欣赏厚爱。
总之作为“人文字,真足三绝”之宋璟碑,以颜真卿之博学、醇厚之修养和忠烈之品格,加及其对一代名相宋璟的景仰和宋璟《梅花赋》之传神写照,其艺术内涵必深邃似海,犹若宝藏。作为后代后学自当恭身潜心深入研习挖掘,若能得其一二,自身受益,國学文化艺术宏扬,则其功无量矣。
注释:
① 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26页。
② 《邢台文物名胜》,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74页。
③ 乾隆《御书度古襄》,转自《宋璟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第291页。
④ 朱关田 《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71页。
⑤《中国沙河金石善本·宋璟碑侧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43页。
⑥ 王三秋《宋璟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第355页。
⑦ 明·万历姬自修辑著 谷师颜增补《沙河县志》,大连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82页。
⑧《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第58页。
⑨ 南宋刘子翚《临池歌》,《邢台文物名胜》,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76页。
⑩ 清乾隆杜灏《沙河县志》,大地出版社,第197页。
清道光鲁杰《沙河县志》,大地出版社,第88页。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76页。
《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第151页。
[明]都穆《金薤琳琅·卷十六》。
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705页。
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717页。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学古斋金石从书本。转引自《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8页。
王澍在其《竹云题跋》,《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第621页。
王昶《金石萃编》,中国书店。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