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颖
今年六一节前,从5月8日披露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开始,20天内有数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女童案被曝光:5月15日,安徽潜山校长12年性侵9女童;5月18日,安徽舒城男教师猥亵、强奸7岁女生数十次;5月20日,山东青岛幼儿园保安猥亵幼童;5月21日,河南桐柏54岁教师猥亵女生;5月21日,湖南嘉禾小学老师猥亵多名女生……儿童受到性侵害的案件如此频繁发生,令人震惊。
如何保护儿童不受性侵犯,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沉重话题。5月29日最高法院要求,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并公布了教师鲍某强奸、猥亵儿童“人头落地”的案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六一儿童节活动时表示,“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打击是对犯罪者的震慑,是对有企图的人的警示,但无论怎样的重刑对受害者而言常常是在危害发生之后,尤其对儿童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终生的伤害。所以,“防止”比“打击”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
谈到“防止”,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免遭性侵害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的首席“保护神”。可是在被曝光的女童性侵害事件中我们看到,一些孩子长期、多次遭猥亵、强奸,父母却不知情或知情不报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女童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在很多家庭还是一个盲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下一个受害者就可能是你家的孩子。而要保护孩子,一个基本前提是,父母先得做个明白人。
转变观念,引起重视最重要。许多的父母觉得女孩遭性侵害这类的事离自己的孩子很远,与自己无关,跟孩子谈这类的事难以启齿,也多此一举;在一些父母看来,自家的女孩被猥亵、遭强奸是件不光彩的事,即便发现问题也是遮遮掩掩,怕人笑话,“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的父母面对学校老师、校长对孩子的不轨,不敢直接面对,怕的是孩子在学校遭报复、受挤兑;也有的父母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孩子,根本就难以履行父母保护孩子的责任,对孩子遭性侵害的情况全然不知……父母的糊涂、父母的失职,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犯罪人的猖狂。权衡利弊,最需要父母做的是摒弃错误观念,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受到性侵害的异常情况及时报案,让司法机关尽快调查和处理。
善于观察,发现蛛丝马迹。女孩遭遇男性的不轨行为,会有本能的反应。比如幼童说“我不喜欢和某某叔叔待在一起”这样的话,父母应耐心追问。如果不重视或是误解孩子,她们再遇到类似事情也许就会保持沉默或不以为然。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女孩,对成人世界还是一知半解,没有足够的能力洞察某些成年人内心世界的险恶,尤其是对于受到她们尊重的老师、家中的长者更缺乏戒备心理而容易顺从,即便对他们的不轨行为反感也不敢反抗。父母在家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异性的评价等,从中发现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对于每个有女童的父母来说,平时的疏忽大意很可能会铸成大错。
善待孩子,避免再度伤害。孩子在受到猥亵、强奸后,常常表现出精神和行为上的异常,有的父母只是针对表面现象指责孩子,并不了解孩子埋藏在心里的委屈和痛苦,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再度伤害。在未成年犯罪调查中我了解到,有个女孩是以卖淫、贩毒罪被判刑的。她说在家里难以忍受父母天天吵架就离家出走了,在社会上认识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却被他强奸了。她希望得到妈妈的安抚,没想到却被赶出了家门,从此就“破罐破摔”了。以往的研究表明,女童在遭受性侵害后,其原有的生存状态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和改变,例如精神失常、强奸致孕、被传染性病、惧怕或厌恶异性、消极厌世、报复社会等等。在这时父母尤其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安抚,必要时应求助专业人士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或是改换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心理阴影,抚平精神创伤,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更多的障碍和损害。
学点基本常识,教孩子自我保护。父母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只有让孩子从点滴学起,懂得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有研究表明,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主要是她们充分信赖的长者、老师或所熟悉的人,主要发生在人们认为是儿童成长中最安全、最可靠的家庭和学校。其中,大多数性侵犯都没有使用暴力,而是以“我给你检查一下身体”或“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等诱骗孩子。所以要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只要让你感到痛或不舒服,就要敢于说“不”、敢于反抗;如果有人对你动手动脚并要求你“保守秘密”,一定要告诉父母;“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等等。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性教育应“真正在家庭里予以实现。”他认为最主要的是使父母认识到:“合理地和正常地教育儿童比从事再教育容易得多。”他告诉父母们可以“从专门著作或文艺作品里找到各种各样的意见、方法、看法和建议,对这些意见的仔细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保护孩子,父母要从充实和改变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