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大赛:与高手过招方知长短

2013-04-29 00:44骆潇华欣欣
职业·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张元差距大赛

骆潇 华欣欣

朱永亮,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助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观摩团专家成员,所在学校是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的集训基地。

在赛场内外,让朱永亮感触最大的,除了获奖选手的高超技能外,更是一种热爱技能、尊重技能、宣扬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参赛者和观摩者。

差距不在技术在素养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各国高手同台竞技,拼的是技术,更是综合素养。就现场观察来看,朱永亮认为中国选手在技术上的一些方面并不比外国选手差,但从综合水平、综合素养方面来说,差距不容小觑。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操作的规范程度与欧美、日本、韩国的选手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数控车的比赛中,我国选手因为使用了自己的U盘,违反了比赛规则,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朱永亮指出,这件事对我们现在的技能训练敲响了警钟,对于规则、规范与安全意识的培养必须到位,“我们老说德国人做事一板一眼,没有我们灵活,但有时候恰恰就在灵活上出了问题。”

除了规范意识,中国选手的质量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我们的选手做出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国家获奖选手相比,质量有差距,美观程度也有差距。”在数控铣项目的比赛中,我国选手效率最高,尤其第三个模块早完成一个小时,但最终获得铜牌,得分92分,与金牌97分的差距就在质量。这样的差距在工业控制、网络布线、网站设计等赛项中均有体现。“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就是什么速度都要快,所以我们自觉不自觉就有这种求快的意识,想慢都慢不下来。但很多欧美国家的选手,包括巴西、韩国、日本、泰国的选手,他们虽然也想获奖,但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做的就是一件工艺品,一定要做出一个最完美的作品。”

但朱永亮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责任不在选手或学生,而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我们究竟懂了最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吗?我们平时是否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严格要求选手和学生?只有多进行这样的反思,才能从根本上弥补这些差距,只有和高手过招,我们自己才能提高。

教育性比竞技性更重要

每年,国内各类各级别的技能比赛轮番举办,不少职业院校的校内技能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此热闹的技能竞赛氛围,与世界技能大赛的热度不相上下,但朱永亮却说,国内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

国内的技能大赛注重选拔优秀技能人,凸显应用综合性技术,题目比较难,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但一般都是关起门来比赛,不能现场观摩。除了赛前训练和赛后总结体现一定教育性外,比赛基本是纯竞技性的,宣传和影响力度很小。但世界技能大赛就不同,教育性和展示型很强,它的一个理念就是向全世界展示技能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技能,所以技能项目设计就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展示性,允许现场观摩,还设立了很多展台让普通人体验技能的魅力,搭建了一个技能的闪亮舞台。

在现场,经常能看到很多德国家长带着小孩来看比赛,鼓励小孩到展台前自己动手操作,这样的氛围与国内家长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朱永亮所教技师班的学生毕业后年薪就能达到六七万,超过了很多大学生,但技能人才群体的社会地位依然偏低,在国内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你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读技校去吧。”于是,在赛场内外所感受到的对技能的尊重,让观摩团的专家们感慨良多。

谈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朱永亮更强调从自身做起,“这种理念的差距要立刻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我们自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体会是,技校生最大的特点是后劲不足,原因就是学习能力和大学生比起来有差距。所以技工院校只有夯实学生的内涵,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在企业受到的尊重,社会地位才会逐渐上去。”

谈及教育性,朱永亮还特别提及,在备赛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教育功能的发挥。例如在训练过程中,也要同时注重教育学生敢于担当、学会感恩、自我督促,如在竞赛专家团队中配备一名有资深教育经历的教师,可以把比赛中的相关内容转化到教育培训中,惠及更多的学生。

中国式技能要尽快与国际接轨

张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观摩团专家成员。

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把竞赛领域限定在六个领域,即运输物流、建筑和建筑技术、制造和工程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意和时尚、社会及个人服务,张元认为我国选手在制造、工程、创意技术这些方面夺金还是有可能的。

但与韩国所获得的12块金牌相比,他认为,我国选手与国际同类职业领域选手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张元介绍说,韩国选手的优异表现与该国非常注重技能培养的传统是分不开的,最早就是韩国对技能人才冠以大师名称,后来这一做法被我国借鉴。而德国选手是典型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英国选手在参赛前,已经是企业学徒工了。但我国选手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只有少数几位企业青年工人。

而这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学校培养模式的反思,比如学生在企业上完班,回到学校,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能否解决学生的问题?一体化课改是不是有助于大赛选手的选拔?还有就是对于整个中国技能水平和技能传统的反思。

谈及此,张元用了“中国式技能”的说法,“我们现在培养的是中国式技能,就是反复训练,成为熟练工的模式,我们应该走向世界技能,按照国际规范来培养技能。”与此同时,竞技文化也要走向世界融合。他指出,我们的不少选手参加大赛,想的是拿前三名就能找个好企业就业,获得荣誉和比较高的报酬,“我们还有一个估计是世界最高的记录,一位技能人才在27岁之前把全国所有技能方面的顶级称号全拿完了,那么他后面怎么发展呢?所以这种文化必须要改变。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人职匹配,不单是技能培养,必须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职业教育。”

对于具体教学,张元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国竞赛标准要提高技术含量,我们的选手单项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没得说,但是在大赛设置的真实职业环境下,职业能力的综合运用就出现问题了。其次,世界技能大赛侧重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所以下一步技工人才培养中,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设计能力,这个设计能力不只是产品工艺设计能力。再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必须要与行业、企业接轨,例如此次世界技能大赛设有网站设计赛项,但我们的选手在学校学的都是网页设计,而网页设计只能算是一门技术,网站设计是一种职业,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猜你喜欢
张元差距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People Can Be...
北方城市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Dynamics and Attitude Error Analysis for Dock Test System of Small Satellite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重读垂直:空间家的生态布局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