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画作进入大陆拍场正当时也

2013-04-29 00:44邱家和
财富堂 2013年8期
关键词:苏富比刘墉大众文化

邱家和

匡时春拍刘墉破题

今年6月,北京匡时春拍推出刘墉的5幅作品小试牛刀。这5幅作品包括其两种代表性的样式:一种是其山水画,如其创作于70年代的《晚山》,采用了刘墉独创的“褶皱喷染皴擦法”,是其“梦山水”的早期代表作;而表现经典月色题材的《明月松间照》,在1978年参加过台湾“美术界作品选展”。另一种是体现其人文情怀的花鸟画,如2003年创作的《静雪》,常年悬挂于刘墉美国画室的重要位置;2012年创作的花鸟画《青鸟戏雪》,作者在绢本上采取了两面作画的“反托法”:先在正面以水墨没骨法画两只打斗的鸟,翻过来再在鸟的身上画白,再翻过来正面着色。画家甚至还两面“点雪”以创造飘雪的层次感;还有2013年创作的《春暖亲情》,则是有感于子女离家的咏怀之作。

这是刘墉的画作首次在大陆拍卖场上现身。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表示,能够在匡时的拍场上推出刘墉的作品也是机缘凑巧:他在纽约时有机会到刘墉府上拜访,拜读了刘墉的画作以及1980年代撰写的画论,发现刘墉作为老一辈著名画家的弟子,基本功非常扎实,聊天中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因此有了在匡时拍卖其作品的想法。

董国强还表示,刘墉的画作很少,只能做个小专题,好在其既有传统功力,又着力表现内心感受,因此得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其作品的价格也比较合适,刘墉本人也不计较卖价的高低,更多的还是希望以画交友,所以拍卖效果还不错(见附表一)。不过他强调,刘墉的作品绘画水平较高,而他本人的社会知名度也增加了作品的号召力。这次拍卖时间比较匆忙,有许多买家还没有做好准备,有的还在观望。他相信刘墉作品肯定有成长性,因此他希望今后每次匡时大拍都有刘墉的作品。

苏富比拍卖另有垂青

其实,刘墉的画作从2001年起就在香港苏富比上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拍卖纪录。有趣的是,与北京匡时的试水相比,苏富比历次拍卖的结果传递了不同的信息(见附表二):2007年秋拍,其1994年创作的《夜窗外》,被选作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拍卖图录的封面,结果以底价七倍的48.75万港元成交。这也许是刘墉作品拍卖行情的分水岭:一方面刘墉作品自此起高价迭出,另一方面,《夜窗外》呈现与刘墉早期的“梦山水”不同的面貌——以俯瞰的视角全景式地描绘城市百态。

其创作于2010年春节而被苏富比选作当年秋拍图录封面的《古都瑞雪》,也许更具代表性。这是作者在纽约大雪中听说北京遭遇十年不遇的大雪,想起20年前在故宫护城河边做角楼写生时笔墨结冻的情景挥毫而作。画面在表现“林表明霁色,城中添暮寒”的苍茫意境的同时,幻化成如刘墉所说的“时间的艺术”,娓娓道来皇城根下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前景有赏梅的亭间人,护城河两岸是寻常人家、商铺与往来的人畜;河上有两桥;河边的宫墙内是皇家园林,寒林覆雪,城堞高耸。

这一路作品是刘墉的独创,最能体现其悲天悯人的新文人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刘墉作品成交排行榜前5位的作品中,除描绘张学良故居的《少帅禅园》外,都是这一类作品,都以俯瞰式的视角描绘城郭楼宇。

名人画作中的特例

更耐人咀嚼是,刘墉的画作在拍卖场上是一个特例。

首先是其画作数量很少。“才子”刘墉特别忙,在众多领域都有他施展的舞台,因此他每年画画的“产量”很低,而且他的作品往往一完成就被藏家收了,流传在市面上的就更少。物以稀为贵,内行的专家会因为数量少而追捧,但反过来数量太少不能满足炒作的需要,在拍卖场上反而会比较边缘化。

其次,刘墉是个名人。身为“才子”,刘墉被许多俗务所羁绊而不能倾全力画画,不过,他在所涉足的每一个领域似乎都有优异的表现,又使他的画作被视作“名人之作”,在拍卖场上受到追捧。

进入新世纪后,艺术市场日益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名人效应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国际性的趋势。而在文化产业刚刚开始起飞的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日趋衰落,而大众文化的影响则日渐兴盛,一向为少数精英服务的艺术品拍卖业正面临艰巨的转型。

正如董国强所指出的,北京匡时为了适应这种转型的要求,今年春拍特地推出“拍卖体验季”的活动,瞄准的就是那些从未涉足拍场的潜在客户。而刘墉的积极参与,所吸引的也不仅是许多对其画作感兴趣的买家,还包括许多被名人效应俘虏的粉丝。由此可见,身为名人的刘墉,其画作此时此刻进入中国内地的拍卖场,可谓正当时也。

猜你喜欢
苏富比刘墉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Q6 苏富比有多“乱”?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关注2017秋拍第一轮:聚焦苏富比近现代书画
刘墉测字劝降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刘墉《平凡》中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