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的面食情结

2013-04-29 05:19盛湘颍
农家书屋 2013年8期
关键词:辣椒面陈忠实白鹿原

盛湘颍

北方人爱吃面,最爱吃面的非陕西人莫属。面食品类,陕西花样最多。陕西面食文化,可追溯到西周。在首届中国面食文化节上,饮食专家王明德说:“世界面条故乡在中国,中国面条故乡在陕西。”

在陕西寻找面的故事,不得不提三位名家:贾平凹、张艺谋、陈忠实。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贾平凹笔下,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传统的民俗风情。在许多作品中,贾平凹写到了陕西乡村百姓的日常饮食,尤其是面条。

贾平凹恨不得写尽陕西所有面条的种类,如《秦腔》中的捞面、浆水面、酸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过会》中的拉面、炉齿面、丢面、炸酱面、涎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走三边》中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兴平涎水面、岐山吊面、武功扯面、大荔拉面、三原削面,等等。

在《高兴》中,贾平凹就以笔下人物的口吻,如此表述:“我吃饭是讲究的。就说吃面吧,我不喜欢吃哨(臊)子面,也不喜欢吃油泼面,要吃在面条下到锅里了再和一些面糊再煮一些菜的那种糊涂面。糊涂面太简单了吧,不,面条的宽窄长短一定要标准,宽那么一指,长不超过四指,不能太薄,也不能过厚。面条下进锅,要一把旺火立即使水滚开,把面条能膨起来。再用凉水和面粉,包谷面粉,拿筷子迅速搅成糊糊,不能有小疙瘩,然后沿锅边将糊糊倒进去,又得不停地在锅里搅,以免面糊糊裹住了面条。然后是下菜,菜不能用刀切,用手拧。吃这种面条一定得配好调料,我就告诉石富,盐重一点,葱花剁碎,芫荽呢,还得芫荽,蒜捣成泥状,辣子油要汪,醋出头,白醋最好,如果有些韭花酱,味儿就尖了。”

一个“尖”字,用绝了,老陕对一碗面的追求淋漓尽致。谈起写作时习惯于用笔,而不是电脑,贾平凹也要以面条作喻:“我喜欢用笔写作,也习惯了。用电脑快,但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多少字呢,写不了多少的,何况手擀面条总比机器压出来的面条好吃。”

《我是农民》大约是贾平凹最珍视的自传了,其中的《初中生活》篇讲述了父亲第一次带他到商镇的情景。他们路过一家国营饭店,饭店主人就是棣花街人,父亲和他聊天时,贾平凹却“一眼一眼地盯着锅台上放着的三碗面条”,面条捞出的时间长,上边的一层有些硬,旁边的长凳上有个笸篮,里边是烤出的烧饼,一只苍蝇在上面起起落落。“我是很长的日子没吃过这样的纯麦面面条和烧饼了,盼望着父亲能买一碗,我毕竟是中学生了,而且棣花的考生我是第三名,难道还不该奖励吗?但父亲没有给我买。”

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中,贾平凹则更多地回忆了母亲。小时候,母亲管着一家人的吃和穿,白天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切红薯片,或纺线纳鞋底,在门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据贾平凹写,“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父亲是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客人吃的时候,孩子们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就偷偷溜回家,盼着客人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通常锅里就留有那么一碗半碗。在那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掺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和菜,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掺和菜了。”

那时少粮缺柴,生活苦巴,但孩子们倒快活得要死,只是,“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贾平凹和弟弟合推磨棍子,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地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过箩,我和弟弟趴在磨盘上磕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我和弟弟就同母亲吵,扔了磨棍怄气。”

“母亲叹叹气,末了去敲邻家的窗子,哀求人家:二嫂子,二嫂子,你起来帮我推推磨子!人家半天不吱声,她还在求,说:‘咱换换工,你家推磨子了,我再帮你……孩子明日要上学,不敢耽搁娃课的。瞧着母亲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来……”

张艺谋爱吃面。据张伟平说,生活中的张艺谋“一碗面条就行,现在也是,特别简单。”从五星级大酒店里的昂贵面条,到街头小餐馆里的便宜面条,张艺谋都爱吃,而且吃得热火朝天,似乎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2006年,张艺谋的舅舅、当时75岁身在昆明的张廼光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张艺谋童年时非常能吃苦,“那个年代非常贫苦,闹饥荒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一家人如果一顿饭能有一碗面条吃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有一次,他们家刚好煮好面条,他爸爸去叫他来吃饭,刚刚端起面条的张艺谋不小心就把面条打泼了撒了一地,被他父亲打了一巴掌。他就哭了,哭得非常伤心,谁都哄不好。哭着就去睡了,半夜的时候,他姨妈就去看他。当时,他听到他姨妈要去看他,本来醒着的他却装睡,这孩子非常懂事,一点都不闹。”

在宣传《三枪》时,张艺谋透露自己也是做油泼辣子面的高手,“过去插过队,和面、擀面,像电影那种把面擀那么大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跳那个转面舞我可不成。”

说起来,《三枪》的英文名就是“一碗面条的简单故事”。

拍摄时,就是因为这几碗面,张艺谋发了大脾气。拍摄时,面已经煮好,葱花、香菜等各种调料也放好了,可到了往碗里放辣椒的时候,张导立刻叫停:那么多种辣椒面,为什么你们拿的颜色是最不红的一种?

张艺谋的坚持不无道理,其实这几碗面中最重要的就是辣椒。因为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西北,越是鲜红的辣椒,越能表现出人物那种浓烈、火爆的个性。而道具准备的辣椒面颜色发黄,对苛求细节的张艺谋来说,当然不满意。大家连忙按照张导的要求,去找辣椒面。经过一番周折,大家终于找到了颜色鲜红的辣椒面,张导一看,这次的辣椒面,在颜色上达到了要求。然而当勺子把辣椒面放到碗中的时候,细心的张导又发现了新问题:磨得太细,一看就太假。要知道西北人个性粗犷豪放,怎么会吃这种磨得如此精细的辣椒面呢?

有人拿了一把干辣椒出主意:集体拿刀剁,剁碎不就行了吗?事实上,用刀剁出来的根本达不到效果。无奈中,剧组赶紧派人,从地处沙漠的片场赶到城里专程购买辣椒面。待张导仔细一看,无论颜色还是粗细都是自己想要的,才真正满意了。

到最后影片播映时,《三枪》中的这场油泼面的戏,以及那段“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陕西RAP,最终广受好评。看了《三枪》,不少观众的最大感受就是被赵本山吃的那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馋倒了。

一位在美国公共电台工作的记者说,“特别是做面条的那段最搞笑。”一家法国杂志的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是挺逗的,比如做面条那段就很搞笑。”

电影《白鹿原》中,在武举人家,麦客们蹲在地上端着大老碗吃大宽面,吃完饭操起乐器唱老腔,黑娃等人还再端着大老碗,继续吃着大宽面听戏,这些包含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四大怪:一是老碗像盆子,即碗盆分不开;二是面条又宽又厚又长,即面条像裤带;三是喜欢蹲在地上吃饭,即板凳不坐蹲起来;四是秦腔吼起来。

吃面,是《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场景,饰演黑娃的段奕宏被安排在各种地方吃面,麦地里、戏台上、窑洞里。“看段奕宏大口吃面的样子感觉很美味,也想吃。”很多南方观众看到影片中饰演黑娃的段奕宏蹲在地上,端着一个比脸还大的粗瓷海碗,长长的筷子伸进大碗捞起一根宽宽的面条,稀里哗啦地吃着陕西著名的油泼面,“立马馋得不行了,电影里吃得那个香啊,恨不能抢过来”。吃一碗面条,成为看完《白鹿原》的“后遗症”;甚至有网友盘点: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段奕宏一共吃了几碗面?

陈忠实至今只吃妻子亲手擀的面条和家蒸的馒头,理由是“买来的没有粮食的香味”。据他40余年的至交老友、陕西作家徐剑铭透露,“陈忠实在乡下老家一个人创作《白鹿原》时,每隔一段时间要从乡下赶到城里去背妻子擀好的面条和蒸好的馒头。”

1988年,陈忠实用积攒的五六千元翻盖了白鹿原上的祖屋,坐在穿风透雨的房子里着手完成《白鹿原》。在此之前,他每月挣六七十块钱,只要家里尚有白米白面,他的心中就很满足。那几年,春节刚过,陈忠实回到祖居小屋,随身行李中必然有一袋妻子准备的手擀面和半成品菜肉,均已切好拌好,下锅即熟,好像行军打仗的粮草。在陈忠实的自述中,可以想见他吃面的心情:“我一个人住在祖居的屋院,自己烧水煮面条,自己捅火炉取暖。我可以到灞河沙滩上漫步,伏天就在河水里洗涮汗斑;或者走上屋后白鹿原的北坡,享受顺坡而下的清风,那清风里变化着各种野花的香味。我又有接通地脉的踏实感觉。”

陈忠实的印象中,有一碗面条只能用“从容”来形容。那是农历1991年腊月25日的下午,“那是一个难忘到有点刻骨铭心意味的冬天的下午。在我划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六个圆点的时候,两只眼睛突然发生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一书中,陈忠实描述了自己这一刻的感觉,没有狂欢,甚至连往昔里写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兴奋和愉悦都没有。

随后,陈忠实收拾了摊在小圆桌上的稿纸,走出屋子,走出小院。“白鹿原北坡的柏树已被暮色笼罩,村巷里已不见人影,数九寒天傍晚的冷气,把大人小孩都逼回屋里的火炕上去了。我走下门前的塄坡,走上灞河的河堤,感觉到顺河而下的细风,颇有点刀刺的味道。不过,很快就没有知觉了。”坐在河堤临水的一条石坝上,陈忠实点燃一支烟,“不记得坐了多久,某种压抑和憋闷在心头潮起,真想对着原坡疯吼几声,却终于没有跳起来吼出来。打火机的火光里,我看见脚下河堤内侧枯干的荒草,当即走下河堤,点燃一丛菅草,顿时火苗哗哗哗蔓延开去,在细风的推助下,顺着河堤内侧往东漫卷过去,发出哔哔吧吧的响声,我被烟熏得大咳不止泪流不止,那一刻,我的压抑和憋闷散失净尽了。”

鼻腔里还残留着蒿草的臭味儿和薄荷的香气儿,陈忠实平心静气地走下河堤,回到小院,动手点火烧水,为自己煮一碗面条。陈忠实说:“这是我几年来吃得最从容的一碗面条。我只能找到从容这个词表述吃着面条时的心态。我做完了一件事情。这是我在写作上做的前所未有的耗时费劲和用心的一件大事,做完以后的轻松和从容,我在火炉旁吃着面条的这个寒冬的深夜,充分地享受到了。”

猜你喜欢
辣椒面陈忠实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早晨一个妇人在包子铺团团转
我娘这辈子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教你制作辣椒油的小窍门
主妇安全买菜经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