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瑶
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自2005年12月18日启动以来,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面完成全市397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有书屋”的战略目标,目前正处于探索“益民书屋”长效运行机制的关键阶段。书屋下一步的建设重点在哪里?如何有效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
《农家书屋》 :北京地区的农家书屋,均称为“益民书屋”,能介绍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冯俊科: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先于全国农家书屋工程两年启动,最初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2000万元,面向来京务工人员、边远山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在全市建立1000个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书屋网络,为来京务工、边远山区农民、未成年人创造一个便利、经济、实用的读书场所。2008~2010年期间,根据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做出适当调整,我市将益民书屋与农家书屋合并建设,并保质保量提前完成“村村有书屋”的奋斗目标,使420万京郊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和未成年人受益。从2010年开始,我市益民书屋处于深化建设阶段,截至2012年,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13亿元,建成3975个农村益民书屋,520个社区益民书屋,并试点建设10家工地书屋,全市所有益民书屋均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管理体系,基本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农家书屋》:在许多场合您都强调过北京市“益民书屋怎么建,群众自己说了算”这一工作思路,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冯俊科:农民群众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益民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更有生命力、更有针对性、更有创造性。我们始终坚持“益民书屋怎么建,农民自己说了算”的工作思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参与益民书屋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紧紧围绕让书屋扎根农村、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目标,通过发放购书券、组织农民选书和专家推荐好书等活动,让农民群众自己决定书屋怎么建。选什么书、配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要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出版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读物,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写书、出书,充分调动他们读书求知的积极性。
《农家书屋》:北京市如何提高书屋的利用率?
冯俊科:建设益民书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让书屋真正动起来、忙起来、用起来。我们以益民书屋为平台,在全市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正版书,同时通过互动,调动农民群众读书求知的热情。我们利用春节、元旦、十一国庆、“4.23”世界读书日、北京图书节等节日契机,举办了一系列贯穿全年、丰富多彩的读书征文、讲演比赛、诗歌诵读、知识竞赛、读书月和送书下乡等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阅读。在读书益民工程建设中,我们不能只是单一地考虑如何向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产品,必须认识到,农民群众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只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更应成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民在文化发展、创新中的成果,扶持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生活实践经验,同时还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农民参与到创作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创作、平民创作,打造农民作家、平民作家,发挥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品种和内容,使读书益民工程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农家书屋》: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益民书屋的普及和覆盖,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冯俊科:根据“2013~2015年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工作规划”,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益民书屋数字化水平居全国第一;北京市全民阅读指数全国第一,平均藏书量全国第一;益民书屋管理、使用和服务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围绕总体目标,我市的重点工作首先就是“推进全市益民书屋数字化升级”,下一步计划在全部3975家农村益民书屋引入卫星数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泛的、便捷的、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建立出版物补充、更新制度,这将是益民书屋长效运行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书屋管理制度、星级书屋评选和奖励,从而发挥益民书屋的示范作用。还是那句话,抓住益民书屋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推动益民书屋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