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阳光,天地人神的歌唱

2013-04-29 00:44行远
中国摄影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昭寺布达拉宫林芝

行远

西藏,雪域圣地。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土地,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高山耸峙,大河奔流,湖泊星布,草原广袤,人和太阳一起歌唱。智慧在雪域的幽思中萌发,精神在圣地的感悟中升华。这里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山河大地记录了生存的状态,日月星辰印证了生命的意义。人类、民族、国家、土地,在中华民族众生融和的血脉渊源中,摄影在这里寻觅着历史的痕迹与现实的理由,描绘着民族的尊严与祖国的神圣。

西藏高原在人类的黎明时期就有了最早的土著民,千年万载,经历了家族、氏族、部落,在公元7世纪,由第一世英主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完成统一西藏的大业。公元641年请婚于大唐文成公主,从此,西藏高原文明注入了中原华夏文明的血液,并入中华文明的宏大格局。

飘在白云之上,俯瞰着仙境一般的林芝,森林蓊郁,阡陌纵横,雪山逶迤,草原辽阔,高原的神灵偏爱这一方土地,让阳光雨露润泽于斯。林芝,在藏语里面意为“太阳的宝座”。尼洋河谷安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以丰饶与美丽供奉着太阳的思泽。鲁朗镇的田园如塞上江南,巴结乡的古柏如云中巨擎。虎豹熊獐出没于雪峰云顶,骏马牛羊游弋于草甸林间,灿灿云霞如织锦,欣欣向荣新林芝。快门开启之间,延春先生满怀激情,将林芝的大好河山收入镜头之中,倾泻着作者的欣喜之情。

藏民族之居于藏地,信仰藏传佛教,犹如血和肉及精神的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公元7世纪,在西藏形成统一王朝的同时,佛教由中原和印度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与西藏本土的苯教发生交汇融合,以藏语作为主要传播方式,于公元10世纪后半期形成具有鲜明藏族文化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到公元12世纪,经过约500年的大规模传播与发展,藏传佛教已经在藏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精神信仰上形成主导地位,而藏族传统文化也以藏传佛教为主体,在宗教的传播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体系,两者互相依存,共同语言文字,共同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心理认同,巩固了松赞干布统一西藏的政治成果,相对于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宗教和文化的凝聚力显然更强大,也更为持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存是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核心内容。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连绵不断,延续至今,西藏大地上民族兴旺,宗教自由,诵读经文的肃穆与国运昌盛的祝愿汇成高原上的吉祥之声,在神山圣湖之间飘荡。纳木错澄彻的湖水托住天上的祥云,牵白牦牛的藏族汉子扬起淳朴的脸,明亮的眼睛里充满阳光,真实地快乐着。大昭寺前转经的藏族老人虔敬地叩等身长头,五体投地,脸上的表情平静祥和,每一条皱纹里都镶嵌着真诚,是为自己的来世还是为子孙的安康,民族的兴旺孕育在每一个人的幸福之中。

雪山圣殿布达拉宫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巍然天外,气宇轩昂,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夏宫罗布林卡,簇拥在布达拉宫周围,造型奇伟,气度宏大,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衡量,足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记载。

延春先生以虔敬之心为布达拉宫写照。透过大昭寺的金色飞檐,布达拉的红白二宫巍峨壮丽。红色浓烈,白色纯静,金色辉煌,色彩的交相辉映中,升腾起天国的恢宏与庄严。面临伟大,人类无法用形式手段来尽善其美,无论图像还是文字。因为伟大的现实在那里,对于现实的描述无法超越现实本身,影像的拍摄是心迹的流露。心在,是对伟大的一种态度,影艺无涯,图像难以评说。

香烟飘荡,为神秘的布达拉宫披上圣洁的帷幔。朝拜的人群如潮水涌动,念诵经文的声音如一浪又一浪的波涛,时而涌起,时而低沉,在大地间回响。是那远古的呼唤吗?是诗意的吟诵还是信仰的倾诉?延春先生沉浸其中,只是深深的感动。

猜你喜欢
大昭寺布达拉宫林芝
神奇的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林芝桃花香
布达拉宫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布达拉宫生成记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olops (Amphibia: Ranidae)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