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荣
在中国,无论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面条是老百姓的重要主食。大家几乎天天吃,于是就忽略了这个吃食的许多话题,直到前不久,有人评出了全国“十大面条”。
评“十大面条”,也许是吃货们的心血来潮之举,也许是评选主办方的“使命”驱使,也许是“十大面条”入榜者的地方炒作。总之是件让看客们表示理解之后又有许多话要说的事情。
面条的历史悠久,当前所有自夸的老字号及其面条制作技法,都不能与2000年的历史相媲美。据考证,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可追溯到东汉,那时的“煮饼”、“水溲饼”、魏晋时的“汤饼”、南北朝时的“水引饼”等就是现今各种面条的始祖。与此同时,面条的各种制作方法和烹调技艺也被记入历史,如制作方面的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溜,烹调方面的蒸、煮、煎、炸、炒、烩、卤、拌、烙、烤等等,并由此演变成遍布各地的风味面条。因此我说,与其都王婆卖瓜倒不如换个方式竞争,大家都以传承者为荣,好好把自己的面做好,毕竟吃的人多、夸的人多才是硬道理。
面条已经被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婚庆嫁娶用面条寓意顺顺溜溜,生辰寿诞用面条寓意长命百岁,甚至在各类庆典、金榜题名时面条都是最常见的食物,尤其在北方几乎无面不成席。我觉得最常见的东西本来不俗,漏洞百出地整出个高低贵贱,反而让大家都降了身价,最直接的结果是,我们不得不对折腾面条的人表示不屑,而且也可能对好面条表示怀疑,另外的必然结果是让那些从我们这里学得技艺的洋面条笑话。
面条的属性由食品变为商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其中包涵了太多的信息。几百年前的封建时代,将面条作果腹用的平民百姓自不必说,而将面条作为招牌的商贩们,想方设法将面条做得好吃,除了满足食客们的胃口外还有自我陶醉的成分;至于宫廷御厨们不遗余力让面条花样翻新,其实为的是博帝王高兴,龙颜大悦之后赏厨子个四品官员当当,一不小心居然光宗耀祖了。这种被附加了价值的面条及其制作技艺留给今天我们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吃的东西可以越做越讲究,所谓“食不厌精”,且越讲究的越值钱;二是好的东西要宣传,所谓“酒好也怕巷子深”,且宣传时可以夸大其辞。于是我们经常见到各式各样的炒作,由最初的真被吸引到如今不堪其扰,不再相信。只可惜,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真正的好东西有时也会被殃及。
据说,“十大面条”评选者后来在压力之下出面作了些解释和澄清,我们姑且作为知错能改的表现吧。不过事情的症结似乎并不在环节而是初衷,为什么要搞这样的评选?如果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且坦荡地告诉大众出发点不是为一己私利,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大张旗鼓地搞一次广泛参与的PK,让先辈们发明的并且是天天要吃的好东西亮亮相,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好好地传承下去呢?!
顺便说一下,本人是面食主义者之一,并且有机会到各地吃过各式各样的风味面条,实话实说,深刻惦记的可不止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