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
从去年年底两条因为养老新闻而掀起的舆论关注,到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养老金问题的大讨论,从缴纳社保到延迟退休,从对政府养老负担的考量到对个人养老可行性的质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因养老问题而引发的全社会讨论热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自2001年起,中国就已开始向“老龄化社会”过渡,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届时,不仅中国30年来的高速发展所仰仗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整个社会还将背上沉重的养老负担。就世界现有发展规律而言,老龄化意味着稳定的社会投资水平和较高的劳动收入。但是,我国国情的特殊之处在于,基数巨大的经济转型和老龄化社会建设正同步进行,这在世界上也未有先例。未富先老、农村养老、失独失能老人养老等种种难题,不可回避。而且,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养老问题终归要落地为实,成为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进入到每一个老年人的实际生活中去。
个人养老越发不现实,国家养老日渐举步维艰,社会养老、公共服务将怎样默默地支撑起这个拥有1.96亿老龄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未来社会服务的重点?
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三大支柱”。在我国,居家养老是传统模式,社区养老还刚起步,机构养老在大城市面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我们国家里,已经有这样一批人,默默试水“银发”产业——
他们有人深入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从法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保障中国老人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也有人积极搭建平台,努力推动国家政策的落实,为行业规则与规范的建立夙夜匪懈、殚精竭虑;更有人因为心中感动,放下公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以先行者的决绝在行业中摸索着前行。凡此种种,如春风化雨般润泽着我国本土养老服务业生存的土壤,使整个中国实现了从“养老难”到“养老业”一点一滴又实实在在地变化,更改变了无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轨迹。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应对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投身社会服务,为越来越多有志于“银发”事业的参与者提供了工作平台和有力支撑。2012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应时而生。博览会以感恩社会、关爱老人、改善服务、推动发展为主旨的行业博览会,吸引了国内29个省市和243个城市及2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专业厂商,成为中国养老服务业真正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于2013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将对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度研讨,并对相应的国内外先进产业模式和服务产品进行集中展示。们没有选择在最火热的时期介入,而是在看似悄然归于平淡的今天拿出大量篇幅予以报道这些默默探索、奋力前行,挺立“银发”产业鳌头的人们,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对社会养老产业的关注,让更多老人圆安度晚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