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同构的诗意表达

2013-04-29 19:01赵凯
安徽文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池州精神家园诗意

赵凯

文学说透了,就是作家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悟世界与写世界,所谓文学是作家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与情感抒写大抵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散文又被众人认可是文学诸多门类中最自由的一种文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符合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但也容易引起一种文学误读,问题的关键是对“自由”的理解。散文的“自由”不能停留在信马由缰、浮光掠影;不能停留在寻章摘句、借古喻今;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散文的"自由",在于其可能自在把握的跨文体特征的叙事时空优势;在于其可能自主获取的知性与诗意相得益彰的文学力量;在于其可能在哲学的冷静与美学的均衡中,来打通自然空间与文学空间的藩篱,以形成独到的虚实相间的审美张力。因此,自由与自觉的完美融合,是散文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散文作家成熟的标志。近读陈春明先生的散文集《心岸踏歌》,有欣喜也有共鸣。素知作家对文学的梳理、甄别与研究亦颇有心得,所以下面的文字也可算作是创作与评论的一番对话。

陈春明先生执著的文学情结与逐渐成熟的散文意识,来源于其丰富的生活体验与长期的创作积累。《心岸踏歌》已是作者的第三本文集(此前已有《与时俱进》与《阅读人生》问世),收入此集的《雪夜信步》一文,还曾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创作散文类一等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纵观本书的全部散文作品,笔者感受最为鲜明的,是作者笔下对自然山水与人情世事描述中所透视出的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构建的诗意表达。

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城市的池州,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也是烙印作者人生经历与文学游走的土壤。这块饱含着丰厚的文学遗产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土地,赋予了作家蓬勃的生命活力与旺盛的创作精神,激发了作家的灵感、思维与想像力。“灵秀九华山,诗意杏花村”,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和谐共生,在作家的笔下衍化出优美的文学境界。

美丽的秋浦河和杏花村曾为池州赢得“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对古典文学诗风的自由承袭与当代拓展似乎成为当代池州文学的母题。《秋浦流韵》之首篇《缓风摇橹出池州》,篇名出自清桐城派诗人姚鼐名作《出池州》:“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直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作者步尘文学先辈兼老乡(作者亦为桐城人)的诗意与流韵,却用散文的笔调来赞赏与憧憬池州的现在与未来。据作者在书中介绍,池州除北临长江,东有清溪河南有白洋河西有秋浦河。“使人感受到池州水在城中走城在画中留的独特魅力。整个水系贯通全程游览3小时,18公里的水路18般风情,18座形状各异的桥也让人感受到另一道风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当然没有沉浸在历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低吟浅唱中而不可自拔,而是着眼当代,立足本土,以春秋笔墨写出了池州山水的历史变迁,特别凸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池州新貌。由“水患变水利”的现代传奇与“东方威尼斯”的浪漫理想,使散文作品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亦油然而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意象的诗意表达,往往是文学诸功能的复合体。单一的直抒胸臆或单一的铺陈渲染,往往都不足以保证一篇作品优美境界的形成。诗意表达必然沉淀与蕴藉着创作主体的哲学思考,这也是陈春明散文书写的重要特色。作者在《河与桥的风景》中写道:“有了河流就有了两岸的眺望和岸上的风景,就有了船的摆渡,就有了桥的飞架,就有了此岸与彼岸心灵的沟通。”“小桥流水人家”是经典的文学意象,原旨是描述孤寂悲绝的自然氛围与心灵感受,但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对原旨内涵的拓展是显而易见的;走出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我”,在河与桥的风景中,终极渴望的是“此岸与彼岸心灵的沟通”。在物质与精神失衡、道德与伦理倾斜不时出现的社会历史转型期,如何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重构新的社会人格与价值导向?而关怀人类心灵,建立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可能是一项最重要的前提。赋予自然以生命的质感、描绘自然同时指涉人生,并且内在的锋芒直逼当代人的精神忧患。寄情理于山水之中,这也是《大地足音》中诸多山水游记作品所追求的审美境界。

《月影心声》一辑,是作者集中描写人情世事的,虽朴素无华,读来却也亲切感人。其中《老屋的记忆》是这样描述的:“老屋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珍藏着逝去岁月的回忆,越发弥足珍贵……老家的老屋是座东西朝向的六间土基房子,前面出场并不宽裕,后面有一个泥坯石块砌成的四合院子,院子后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故乡的老屋所以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因为那里珍藏着一个农家孩子的童年、父亲的辛劳、母亲的呵护、放牛娃的经历,还有简陋的木床、书桌、煤油灯和装衣服的破箱子……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作家与他的先辈们都曾承受过岁月给他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历史变迁的滞重与挥之不去的贫困的阴影,以及农民兄弟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都成为作家笔下浸润着怀旧与企盼之情的文学内涵。同时,清贫而平静的童年生活,作为作者精神人格形成的起点,当然难以忘怀,也当然伴随着人生的精神旅程。笔者冒昧地揣测,文集中多处流露的知足常乐、平安是福的人生心态,和作家儿时的人生处境不无关系。

此辑其他如《寸草报得三春晖》、《舅舅》、《我念大学》、《拐杖》等篇章,或怀念长辈的慈爱,或牵挂儿子的学业,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不测与无奈……凡人无小事,平凡见精神,这是生活的哲理,也是文学的真谛。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及其场景,虽多涉及家庭生活与亲情伦理,未必都是生活真相的全部写照,但也的确是作家对于人物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的个性化体验。因而诸多类似题材作品之间的相互链接、相互指涉,所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世界,在那里闪烁着生活的真实色彩。这样的作品,既可以成为读者的生活参照,又可以进入读者的审美视野。

有评论者以“真山真水真性情”来概括陈春明散文的价值取向,笔者深有同感。真山真水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艺术呈现,没有真性情的世界必定是一片生命的荒漠。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同构,是文学的话题,更是现实的话题。愿与陈春明先生一起继续探索。

是为序。

责任编辑 何冰凌

猜你喜欢
池州精神家园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被耽搁的诗意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