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院校诗歌教学的美学维度

2013-04-29 09:06:34刘芳麟
职业·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意境情感语言

刘芳麟

摘 要: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在审美情趣上下功夫,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是提高技工院校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美学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诗歌欣赏 语言 情感 意境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需要,但在日常的诗歌欣赏中,往往出现生搬硬套、捕风捉影的现象,比如毫无感情地朗读、生吞活剥地理解。如此,就完全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味和精髓。诗歌鉴赏是一种体验美的过程,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本文从语言入手,着眼于情感,落实于意境,旨在从美学维度阐释诗歌教学中探索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诵雅:感受语言美

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过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李贺在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中这样运用语言:“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琵琶行》中更是以调动大量视听语言为能事。要借助诗歌语言优美动人的视听效应,给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审美空间。

2.研字品句,想象图画美

苏轼曾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诗歌教学来说,不妨借用苏轼的“诗画理论”来帮助学生学习诗歌。许多经典诗歌,都是一幅幅意味悠长的图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营造出的优美的画面中去。通过画面赏析可以将无形的词句变成有形的图像,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撩拨叩击学生心扉,诱发其深厚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的把握。

二、共情:分享体验美

诗人往往在运用寄物于情的写法,以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是否蕴涵着深层意义。为了能使学生更加充分的体会所学诗歌的情感内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

诗歌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学生对诗歌深入的理解往往是从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始的。比如学习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两首诗都写于金人入侵的北宋,国家灭亡之后,这些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盼望收复失地、同情百姓、对南宋王朝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而悲愤的一些复杂感情。介绍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理解诗人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2.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诗歌是情感的一种载体,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因而诗人本身的经历对于理解一首诗的情感具有关键意义。诗人的经历能够告诉学生为什么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同时也就明白了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真挚情感。如学习陆游的《书愤》时,向学生介绍这时诗人已经61岁,他一生志在收复中原,但被朝廷的主和派所阻挠,而始终壮志未酬。“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去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的志愿的情怀。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非常有帮助的。

3.联系诗人的抒情方式

诗歌可以用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不同的感情。对于古典诗歌而言,其抒情方式,常见的有两类:一是直接抒情,如李绅《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农民痛苦生活深切的同情。二是间接抒情,它包括因事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借景抒情,如杜甫的《登高》;托物言志,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咏史抒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般来说,直接抒情比较热烈奔放,而间接抒情较为含蓄委婉。

三、忘我:品味意境美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那也只是徒有虚表,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就失去了诗意美。如何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插上想象的翅膀

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就如同身临其境,方能与诗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同歌同叹。

比如赏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让学生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两位诗人在黄鹤楼分别时的情景,两位诗人惺惺相惜,饮酒做诗,最后不得不“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一个人望着船渐渐远去,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慢慢在学生脑海里出现,从而体会诗歌深远的意境美。

2.抓住关键的字词

一首诗往往通过一些关键字词来透露诗旨。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核心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从中获得淋漓尽致的审美享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无穷的韵味皆着一“绿”字。“绿”写出了春风的色彩,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彩笔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到了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慨叹了。

3.感悟诗意的表达

学过一首诗后,可以让学生用一种诗意化的语言写下学完这首诗后的所感所想。比如在学过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身旁。这种诗意化的表达,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一首诗歌的意境,还能让学生弥久难忘,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个人化的诗歌境界。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而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关雎》时,课件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作为背景音乐,配上一些优美的图片,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其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诗歌欣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又是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最高级层面。语感、情感、文化的积淀不仅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简捷流畅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优雅的气质、整洁的服饰本身就是一面美育的旗帜。

参考文献:

[1]曹秀丽.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J].文教资料,2007 (19).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意境情感语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