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设计

2013-04-29 17:29聂勇
亚太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洋流课堂教学设计

聂勇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在当前我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考基于“以生为本”的地理教学设计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对“以生为本”的概念做了简要的阐释,重点结合自身教学设计的实践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以生为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基于“以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以生为本;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从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看,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然是“心中有书,目中无人”,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有的教师则过分迷信教材和参考资料,只局限于补充、调整,很少大胆创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当前我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考基于“以生为本”的地理教学设计极具现实意义。我结合平时教研活动的学习和交流,反思自身教学设计的实践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以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以生为本”

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例如高一地理必修I“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理学的主干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感觉理解上比较困难。笔者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假设地表是均匀的,仅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请同学们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在侧视中画出赤道和北极点之间的热力环流。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讨论“单圈环流”模式是否存在?如不存在,则会形成何种模式?”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考虑到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请同学们讨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否始终如图所示分布?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教师点评并用动画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四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再考虑到地表并不均匀,实际情况是海陆交替分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考虑到海陆热力性质差以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仍为条带状?具体如何分布?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我规划了四个步骤,层层推进,并安排了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学生画图、教师点评和展示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揭开迷雾,发现真相”。每一个环节的设立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互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规划活动和安排讨论,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合学生的“口味”,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做高一地理必修一“洋流的分布规律”部分的教学设计时,我规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课前我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并利用多媒体滚动播放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径和沉没地点及附近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课前就大致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导课环节我设置了问题:“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在41°N附近,为什么会有漂浮的大块冰山呢?”。

导课环节这样设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迅速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洋流的分布规律部分的教学,我规划了以下活动探究教学:

1 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观察南北半球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2 请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向全班同学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和副极地海区的环流分别由哪些洋流组成。

3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对以上区域洋流分布规律进行总结。

4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组讨论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和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形成的原因。

在这个活动探究教学中,学生始终在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也较多。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较好的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也能真正的得以体现。

(三)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地理基础和能力水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提供一个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种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适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的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要求。例如:高一地理必修Ⅲ“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部分,我设计以下活动探究:

1 读图(图1“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图2“中国地形分布图”、图3“中国气候分布图”和图4“中国植被分布图”)找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2 分别将图2、图3、图4与图1进行对比、观察,思考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与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3 归纳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活动探究设计中,我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计遵循有易有难,由易到难的原则。活动探究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都有机会可以体验到地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兴趣,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三、基于“以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意义

1 “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是学生学有所得的前提和基础。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认为“教皈依学”,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德性和智慧,即庄子所说的“技”与“道”。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育必须转化为学习。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合理的规划好课堂教学的环节和内容。

2 “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规划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思考获得知识。从而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且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能力出发规划教学,能较完整地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设计时,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地理教学设计时,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合理规划教学过程,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都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讨论,最终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洋流课堂教学设计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