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舟
释放正能量是教育话题中的应有之义,对于人文色彩浓厚的小学语文课程,释放正能量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审察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激发和培育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正是语文课程中充分蕴含的德育正能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并释放这种积极的能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德育正能量
阅读教学是释放德育正能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应当着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契合点,进行系统教育。如《船长》一文,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感叹以及反问等句式,表达了对主人公赞美、崇敬等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领会这种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我用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分别以船上的乘客、船员、一名普通读者的角色身份去朗读文本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创设的“正能量场”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体悟哈尔威船长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在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中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共振。
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在面临环境恶劣、任务艰难、粮食紧缺等一系列燃眉之急的现实语境下,课文对彭德怀的神态、动作等作了细致、生动的刻画: “抚摸”“悄悄地塞进”等说明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怒吼”“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等表现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在漫漫征途中,这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融进了北上滚滚的铁流,也激励着后来人,永远为后人所传颂。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阅读教学中不胜枚举。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切入,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应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向上、崇真尚美的东西,给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小学生们以有效引导,向他们传递德育“正能量”。
二、在习作教学中释放德育正能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人是语文教育的不懈追求,这一点在习作教学中甚为明显。习作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认为“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乃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对此,在听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写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后,笔者感触颇深。
长期以来,学生笔下的老师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他们始终把老师定位在“受人尊敬”“关爱学生”等“高大全”的固定形象上,也就是说,学生缺少对教师鲜活的认识、真挚的感受。实际上,老师也是人,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也有普通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正如这位执教者,他引导学生写老师,就是放在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位置去观察、感受,指导学生去回忆、捕捉生活中老师的优点、缺点与各种特点,因此学生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刻画的全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形象。执教者正是用善于发现的慧眼、敏锐的心灵触角,巧妙(下转第48页)(上接第84页)地将习作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因子充分激活,使习作的立意、構思与“学真”“求真”的道德正能量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习作教学俨然成为学生说真话、道真情、抒真意的生动演绎。
三、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释放德育正能量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旨在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概括说,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自然为大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释放德育正能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愫。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水”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等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真切而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学生在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更培养了关注环境、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而这一切不正是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所释放、传递的德育正能量吗?
在语文教学中释放德育正能量可谓是一项细致而关键的工程,它在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积极探索,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并释放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德育正能量,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美好的品德。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