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云
“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创新的最终归宿所在,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就是通过与学生品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一、以生为本创设情境
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学习情境单一,教学态度严厉,教学手段呆板,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唯命是从,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萌芽。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管制式的“家长”和“保姆”,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按照新课程的理解,师生是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搭把手,在学生攻坚克难时站在学生身边给他加油,给他鼓励。
2.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和表达方面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在学生语言表达有误时,不挖苦、不讽刺,用和谐、宽松的氛围去孵化学生一个个异样的表达,只要坚持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语言学习氛围不断升温,孵出创新的小鸡是必然的事。
二、启发想象,开拓“新”路
“语言”和“想象力”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两者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象力是语言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是思维发散、语言创新的结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课堂布得太满,要适当地留白,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和遐想的机会和空间,而且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突破常规,开拓创新之路。
例如,学生学习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词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讲解和诠释,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古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展开想象,用图画的形式要求学生画出古诗词中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理解并表达诗意,美丽山水、和谐田园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再通过自主创作和思维加工变成一幅幅自作画,当然不要专注于画画的水平,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解释:画的是什么?怎样画的?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除了教师主动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课文中的留白,作者的留白或是在文章的结尾,或是在文章的中间,学生对文本留白的自我发现,能够激起好奇心,并生成发挥想象力补白的欲望,在对留白进行挖掘和补充的过程中,孩子们必然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教师意识上的浸润和感染
要想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要敢于突破常规,用自己的创新行为和质疑态度去感染学生的意识、影响他们的行为,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能力提升。
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有时会给学生展示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由于只有短短的片段,所以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前面所看到的片段进行后续的猜测,并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续写,首先,由于观看的是佳作,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一讲到底的形态,这是一种创新,学生的学习神经绷得没有那么紧,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不认为是学习,而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创作。
四、质疑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的激情
语文教学应鼓励我们的学生质疑发难,提出异于常规的问题,学生提问的过程除了自己没有理解以外,还传递着自己不这么看的一种认知态度,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教师不应扼杀,而应鼓励。如果学生缺乏质疑和求异的意识,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变化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看待问题,以便从多个角度谋求创新,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出发广泛地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得到认识时,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框架的不断丰实,并发现新的语言问题,促进语文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教材文本的解读和语言知识的教授上,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言创造的主动性,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语文学习才具有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