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莹
走过十年看变化:印业随经济腾飞
詹辉光一开始进入印刷行业,就加入了台湾宝隆洋行(后来被海德堡收购)。3年后,业绩出众的詹辉光被升迁至新加坡亚太总部负责亚太印后市场。2004年,詹辉光受公司重托前往中国执掌印后设备部总经理。詹辉光告诉记者,当时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海德堡决定要在中国青浦投资建厂,除胶印机外还生产折页机、波拉刀等印后设备。印后总经理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协助设厂,另一方面是推广中国印后业务。就这样,詹辉光在上海走马上任。一晃10年,上海的发展脚步从未稍停,目前已经成为与伦敦、东京、巴黎等比肩的国际大都市。对于能够亲眼见证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他感到非常荣幸。
而身处中国印刷业,詹辉光同样也见证并亲历了其巨大的变迁。詹辉光感慨地说,从1996年刚入行时到现在的近20年中,中国印后仿佛是从原始时代进入了摩登时代。“我在20世纪90年代刚刚接触中国市场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中国市场生产产值会有这么大的提升;印刷装备会变得自动化程度这么高,我们许多客户从拥有单台设备到如今拥有数十台的自动化印刷设备。如今,国内许多印刷企业的设施设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从人力走向机器:自动化应对用工难
詹辉光回忆道,10年前,他刚到上海的时候,印后在中国正起步。那个时期,由于印刷行业进入门槛低,赚钱相对容易,而且人工成本低,企业对设备的高效、自动化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自动化设备,当大量的印后活儿主要靠人工完成。
而10年后的今天,整个大环境已今非昔比:印刷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而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10年前还能看到工厂大门外有大批人来找工作,等着招聘。而现在工厂的老板想尽办法招工,尤其是技术工人。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有着接近14亿人口的国家,到今天,与所有客户聊天的时候,他们最大的困扰居然是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詹辉光告诉记者,“我很惊讶,在两三年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居然会这么大:从劳动力充沛的市场,变成用工难、招工难这么一个产业结构。当然这个现象的产生并不是意外,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常态,关键是怎么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开始意识到设备自动化的重要性。而在整个印刷流程中,印后是用工数量最多的环节,也是自动化程度相对较弱的环节,因此也就成为最亟待进行自动化升级的工艺部分。詹辉光举例说:“一些印后工序,如裁切,工作强度很大,而且很危险,往往没有人愿意干,即便好不容易招来了工人,流动性也非常大。但采用海德堡高度自动化裁切系统,在整个裁切环节中,从裁切前装纸、纸堆提升、纸堆传送、裁纸、卸纸、堆纸工序,均可自动化完成,提升切纸的效能,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可顾及操作人员长远的健康。”
自动化代替人力劳动大大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工作强度,达到高效、低成本的效果。而且,在自动化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力之后,印后工序从以前高强度体力劳动变成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印后雇员也从单纯的劳动力变成技术工,这样则有效缓解了如今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导致的供给矛盾。
印刷不再仅是印刷:微利时代拼印后
“我常常说,印刷企业卖的不是简单的一张纸,而是一个产品、一本书,或是一个包装盒。从这个方面来说,印前、印刷和印后是不可分的,各个环节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整体效果,每个环节都必须完美配合。印刷企业从接单开始,就要在印前、印刷、印后整个流程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增加客户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詹辉光解释道,“从前大部分印刷企业都在想怎么通过‘印刷来赚钱,在印刷装备上慷慨投资来武装自己。然而随着印刷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印刷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规划整个印刷流程,提升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空间与潜力。而从前往往被忽视的印后,如今成了最有提升空间的环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今的客户变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挑剔。印刷品印得好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客户还会看裁切是否整齐,跨页接得好不好,书本是不是方方正正的……这些工序以前很多都靠人工,往往误差很大,精度不高,成品质感也不好。而采用自动化印后设备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自动化生产精度高、品质稳定、废品率低,可大大减少原材料损耗。同时,置身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中,客户对印刷品的交货时间要求越来越严格,自动化生产让印企轻松应对客户快速响应要求。此外,一些印后工艺光仅靠人工已经无法解决,印后工序与工艺的创意与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与新价值。
詹辉光介绍道,在这一点上,海德堡的强项是不仅拥有印前、印刷系列解决方案,还发展了各种高效自动化印后解决方案,并有效整合这些方案帮助客户有效提高整个印刷流程的效率,提升印品的附加值,帮助客户跳出价格战的红海,赢得更大市场空间。
“自动化的要求使得印刷业的门槛变高了,但这是一个大趋势。自动化趋势不仅发生在印刷厂,也发生在很多其他行业的工厂里。这是印刷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自动化装备使得印刷企业在微利时代,能获得利润最大化,提升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印刷企业要生存,只能进行自动化改进。”
零容忍质量时代:自动化突破零缺陷
“印后自动化改造不仅仅局限在印后领域的各种设备,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渗透,这种自动化趋势已经辐射到了印后工艺的各个细节。”在印后领域浸淫多年的詹辉光对市场变化和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近几年,印刷企业要想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就需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对待印刷产品质量。过去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印刷企业往往雇佣工人来检查产品缺陷。但是人工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人工一张一张来检查,耗时耗力不说,而且由于工人自身精力的限制,常常容易发生遗漏、出错等情况;用工成本的增高,也造成了企业的负担。除此之外,产品的浪费、客户丢失的风险让印企逐渐寻求自动化的设备取代“肉眼凡胎”,追求产品“零缺陷”。
如何用自动化的方式去达到产品零缺陷的要求?海德堡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帮助客户进行印刷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查。比如,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和废张标示,可以提早监测印品的缺陷,减少浪费并标记,便于分拣。在开始生产前,联线监测与基于PDF的比对校正系统,进行每张印品的监测;海德堡整合喷墨标示技术的单张纸胶印机,可标记单个有缺陷的包装盒,便于分拣;在印后环节通过识别喷码,将有缺陷的单片包装盒分离,确保每个包装盒都是零缺陷。海德堡设备自动检测和清废功能,相对于人工而言,不但减少了工作时长,更确保了监测的精度。印刷企业不再需要为小小的错误而停机,既减少了生产上的浪费和耗损,又强化了印企的质量管理。詹辉光相信,在印后加工方面,自动化监测将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十年风雨路:不辱使命始心安
回首执掌海德堡中国印后部门这10年,詹辉光感慨中更多欣慰:“这10年,我与海德堡团队共同品尝了开拓的辛酸苦辣,也共同享受了成功的开心愉悦。”从2004年到今天这10年,詹辉光带领其团队在中国销售了2000台波拉刀,接近1500台折页机,100台自动化骑马订;将单刀市场提升为裁切系统;成功引进了几套印后流程全自动化的标签制作系统;还引进了很多以前觉得中国市场不可能接受的自动化印后设备……
“从2004年到现在,看到我们客户的生产从人工到基本自动化到高度自动化,我感到很高兴。换一个角度说,我也感到很自豪:海德堡从来不把自己仅仅当成是设备供应商,而是把自己定位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为客户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帮助客户成功。海德堡并不是将现有产品强推向市场,硬塞给客户,而是根据市场变化、问题所在、客户需求,来研发好的解决方案,在今天客户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帮助他们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继续成长,扩大规模。”
在五味杂陈中,詹辉光还感到更多的欣喜,感到一种不辱使命的心安:“在最适当的时期,最好的时机,将最好的方案引进中国,我想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一直在扮演的角色。而且很欣慰的是,我们的坚持与努力没有白费。我很高兴,在对的时间、对的场合,把很好的印后产品、解决方案、观念理念与客户分享,也很欣慰地看到很多海德堡客户从小企业发展壮大成大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
挥手10年,留给詹辉光的,不仅仅是回忆,更多的是执着与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詹辉光以及他的团队还将一如既往,满怀激情,享受付出与收获的快乐,不遗余力为客户的成功而努力,与客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