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莹
第一次接触欧剑,是一年前的一次电话采访,欧剑留给记者的印象是“一位谦和的总编”。
再次接触是在几个月前杂志社主办的一次活动中,欧剑被邀请来当座谈嘉宾,遗憾的是活动上没有太多时间交流,对欧剑的印象是“没有架子”、“很好聊”。
由于几次聊兴未尽,加之久闻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不可不看。于是记者一行顶着七月如火骄阳,前往知识产权出版社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按需出版印刷示范基地。
欧剑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亲自带记者参观生产基地,并非常乐意分享他的故事。他笑声爽朗,有着谦虚和善的风度、温文儒雅的气质以及亲切幽默的言谈。不知不觉,记者在这里一聊聊了好几个小时。
工科生,“误”入文道
面前的欧剑戴着一副沉稳的黑框眼镜,嘴角总带着微微上扬的一缕微笑,身上带有非常浓郁的江南文人的气质。然而欧剑却告诉记者,他是地道的北京人,这让记者有些许意外。不过在参观、采访几个小时下来,发现欧剑身上确实有着典型北方人的豪爽,让人很容易和他交上朋友。
更意外的是,编辑出身的欧剑,大学学的居然是土木工程,进入编辑出版领域可以说完全是机缘巧合。“那时大学毕业还是国家分配工作。毕业分配时,学校一般不提前告诉学生分配结果,直到毕业前几天。那时我们毕业分配已经定了,但还没有公布。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不算拔尖的,但我是班干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都相处得很好。我偷偷问老师我分配到哪里去了。老师只是让我放心,但没有透露。我随口说,听说有一个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名额。其实当时我也只是听说有这么一件事,也没有太在意,当跟老师聊天了。结果,老师以为我想去这个出版社,就大费周章,重新调整了分配,将我调到出版社去了。”欧剑回忆道,“后来才知道,本来是把我分配到外交部国外基建处的。”记者很吃惊,替欧剑惋惜:“您有后悔多问这一句吗?”欧剑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从来没有。”
做编辑,一生不悔
1985年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的南京工业大学)毕业,欧剑来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担任编辑。头脑活络、善于与人打交道,加上天生一张有亲和力的脸,欧剑在出版社干得如鱼得水。“我很喜欢编辑这个工作。”欧剑说,“编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个选题策划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体现在里面。更重要的是,编辑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你有什么思想、什么创意可以通过你的图书表达,这是别人做不到的。你还可以通过图书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所以,编辑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欧剑笑道,“当然,做编辑也很辛苦,而且也当不了什么官,发不了什么财。”但他坚定地说:“我选择做编辑至今不后悔。”
欧剑说,那时编辑是一份非常受人尊重的工作,地位很高。因为那时候,出版一本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每年出书品种有限,纸张也须配额,一年只能出一定量的书。不但纸张紧张,印刷也处于“铅与火”的时代。那时印刷厂的产能不足,设备落后,印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印刷厂都是国营的,不愁没活儿,出版社还得四处找印刷厂,求着印刷厂印刷并加快印刷周期,那时是印刷厂选择出版社。“印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整个出版业。”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使图书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印刷能力显著增强,乡镇印刷企业急剧增加,图书印刷难、出版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更大程度地改变、再造出版流程和出版产业。”
意外跳槽,歪打正着
凭着对编辑工作的执着和领导、同事的帮助,欧剑在同龄人中较早地被提拔为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社长助理兼常务副总编辑。
2000年4月的一天,欧剑的BP机接到一个呼叫,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打来的。当时欧剑心里七上八下,嘀咕是不是哪里侵权了。回电话过去后,得知是邀请欧剑去应聘知识产权出版社总编。“当时我想,去就去吧,去了反正也是当分母,就去了。我是第一个答完卷出来的。”一个月后,正当欧剑快忘了这件事时,电话来了,让他去面试。“当时有4个人参加面试。我想这也就是走个过场,肯定早已内定人选了,所以根本没当一回事。”大概是因为没有太在意,反而很轻松。结果“事与愿违”,欧剑面试成绩第一名。知识产权出版社真的是在公开招聘总编辑,这在当时出版界并不多见。欧剑反而陷入两难抉择:到底要不要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对他恩宠有加,把他评为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还分了140平米的房子。但在建筑出版行业已经干了15年了,欧剑希望能再有突破。再三考虑后,欧剑最终选择来知识产权出版社。
三把火,发展图书出版
来了之后欧剑才发现,知识产权出版社跟一般的出版社不一样。“知识产权出版社更类似一个研究单位,或是印刷单位。因为专利只有公开以后才能授权,但专利公报在公开之前是保密的,必须在自己内部印刷,所以出版社是由出版和印刷两个部分构成的。”那时,专利公报是知识产权出版社最主要的出版物,而其他图书出版一年只有20多种,基本没有进入全国图书市场。
欧剑一上任,就重任在肩:发展图书出版工作。“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发愁,着急,睡不着觉。”但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干劲,欧剑开始大干一场。首先是大力引进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着力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年轻的编辑队伍。同时,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方案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了尽快拓展图书出版业务,欧剑将原有编辑室调整划分成3个,定位于知识产权、法律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图书策划与出版。
浸淫建筑工业出版领域15年,而且为人直爽,待人诚恳,欧剑结交朋友很多,人脉很广。如今要拓展图书出版业务,自然离不开建筑这个熟悉的领域。很快,欧剑的编辑室从引进版建筑图书和建筑与法律交叉类的选题出版开始,并一发不可收。如今,很多权威的引进版建筑理论图书都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除此之外,欧剑每3~4年就拓展一个新的出版方向,培育一个新的编辑室。
大刀阔斧之下,知识产权出版社在2001年就实现了赢利。编辑出版业务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稳定发展。如今,图书出版方向由最初集中在专利方面,拓展为出版知识产权、法律、建筑、技术创新、文史、教育等诸多领域并行发展,年出版图书近千种,年出版利润稳定在1800万~2000万之间。
按需印刷,顺势而立
在亦庄数字出版基地的这栋大楼里,3台彩色数字印刷机——富士施乐iGen150、iGen3、佳能C7010,6台黑白数字印刷机——3台富士施乐Nunera 288EA、2台奥西6250和1台Nipson VaryPress 200双面连续纸生产线,以及十多台各种先进的印后装订设备,正忙碌却安静地运转着。不看到这些机器,你完全感觉不到这里有如此庞大的印刷生产车间。
欧剑告诉记者,这个数字出版基地是在2006年建立的,现拥有员工400多人,厂房11000余平方米及配套宿舍等设施。“在2004年4月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启动了按需出版的业务之后,社里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那就是建立数码印刷基地,大规模开展按需出版,因此在2006年购下了亦庄这块占地10亩的地产。”
欧剑介绍,除了大量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等专利文献的短版印制,知识产权出版社还与数十家出版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图书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短版书、断版书出版印刷。记者在印刷车间内,甚至还看到某大型餐厅优惠券、宣传页等印件。“目前社内和社外的按需出版业务约各占50%。随着技术水平和规模扩大,我们社外业务越来越多,我们预计,明年社外业务将会大幅增长,达到70%左右。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欧剑告诉记者,“如今基地的黑白印刷月产量已突破1500万印,彩色印刷月产量突破15万印。社内50%以上的新书和80%的重印书都是以数字印刷模式生产的,平均算下来全社有75%左右的图书采用了数字印刷。今年1~5月数字印刷产能比去年全年还要多。”
数字出版,前端先行
“现在国内能真正做到按需出版的为数极少,我们可以说是国内真正在做按需出版、规模最大的一家出版社。” 欧剑的话一语中的,“我们很早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数字出版前端技术和数据库,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不发展前端,不做好数据库,不可能做好按需出版。”
在知识产权出版社数字出版基地的大楼里,有2层几乎都是数据加工、设计排版的车间。在2间总共能容纳近500人的巨大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的电脑前,几乎都是年轻的姑娘们在快速、熟练地操作键盘和鼠标。欧剑介绍,她们正在通过OCR(光学字符扫描识读)系统,将专利文献、断版和绝版图书和纸质文档扫描,系统对文字进行识别并生成电子文档,再进行图像修整、OCR识别、精确校对、XML标识等处理。经过OCR系统处理后,可以生成印刷文件,储存在一个庞大的断版图书数据库里,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调出传送到数字印刷机前端,印装成书。
欧剑介绍,第一条汉字OCR数据加工生产线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在2001年开发出来的,2008年在原OCR生产线基础上,又成功研发了面向数字出版的内容加工平台。同时,建立了国内外专利全文检索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XML文档数据库。
2010年,为统筹全社的数字出版工作,知识产权社成立了数字出版部,业务包括数字印刷、数据加工、按需出版和知识产权搜索服务平台等。现在,除了每年数千万页新公开专利文献的代码化任务,知识产权出版社还与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联系,数据处理和数据加工的业务持续增长。
谈转型,早行早受益
“印刷技术的革命导致出版业的革命。”欧剑这样说。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让古代手工式按需出版过渡到工业化大出版。科技的持续进步在促成大众传媒诞生之后,如今,又宣告了传媒小众化时代的到来。而数字印刷技术的产生和普及,让出版业又回归了为小众服务的按需个性化出版时代。
然而欧剑坦言,单纯靠做数字印刷不赢利。“现在,我们的黑白数字印刷与传统胶印的成本平衡点大约在1000册,但彩色印刷的平衡点还是难以提高,约在300册左右。”欧剑说道,“虽然目前靠数字印刷挣钱不可能,但我们靠数字印刷来改变出版业务形态,给出版前端创造更多的利益和利润。”
欧剑算过一笔账,知识产权出版社图书出版的利润占到出书码洋的26%左右,占到回款实洋的36%左右,这是税前净现金利润,不含库存和在途的增加额,利润率比一般的图书出版单位高出2~3倍。这与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和多种出版手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欧剑对按需出版的发展十分看好:“传统印刷不会消失,但电子阅读的趋势不可小觑。我们现在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手机上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发微博。我们的下一代会更习惯电子阅读。”欧剑说,按需出版已然成为出版业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领域。“按需出版越早普及越能应对市场变化。谁能抓住这个时机,谁就能赢得未来。”
自我评价,一个普通的人
在外人看来十分成功的欧剑,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说自己纯粹是一个编辑,不会“当官”。当年命运安排使他成为一名出版人,凭着一腔热情投身其中,如今一走近30年。对于自身的历程,欧剑说,“我只是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之事。” 或许正是他用一生去追求,才拥有真正的梦想和笃定的目标;或许正是他身无羁绊地大踏步朝着笃定的目标轻松前进,才在不经意间换得今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