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亲子游戏中角色扮演多样化分析

2013-04-29 23:43杨明娟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3年8期
关键词:特警亲子房子

杨明娟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是孩子生活和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亲子游戏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沟通,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帮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和情绪情感。亲子游戏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任何一种别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不仅对孩子十分重要,而且对家长也是不可缺少。通过对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提问、注视、描述、回应、建议、示范、指使等八种行为表现的描述,把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角色概括为安全关注法、共同游戏法、旁观解说法等三种类型。

一、安全关注法

安全关注法的家长是指幼儿独自游戏的旁观者,在孩子自由的游戏中,担任一旁的看护或者在幼儿身后跟随的角色,或者是远距离的监控,没有孩子的主动要求,无意参与幼儿的游戏,只是被动地坐在一旁观察、守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给孩子独自游戏的空间,在幼儿需要协助或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能适时地给予回应和照顾。

例:吃过早饭,熙熙在自己的活动室摆弄着他的飞机模型,妈妈看他那么专注地安装着玩具,就悄悄地坐在一旁看着,谁也没有说话。当熙熙有个最高处的飞机转轴按纽很难插进去的时候,妈妈神情专注地看着,欲言又止,几次想伸手帮忙,都忍住了,“帮我按一下,妈妈,这个东西我塞不进去了”,熙熙要求,妈妈才伸手帮忙,“看看这样行不行?”妈妈示范给熙熙看。

从案例看,家长角色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关注安全问题的看护者,是一种单向度的消极作用的旁观者,是幼儿游戏情景之外的观众。这种观众角色只是单纯的看管,几乎没有相应的互动。另一种就像上述描述的是观察孩子的“关注者”,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发现孩子的需要及时给予援助。从案例中,家长的神情和专注可以看出她也沉浸在幼儿当前的活动情境中,是潜在的“局内人”,当幼儿在玩飞机模型时,又紧张又兴奋的表现带给孩子游戏性的体验,已经是幼儿一种隐性的游戏伙伴,给予孩子心理上很大的支持。

二、共同游戏法

在亲子游戏互动行为中,家长和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游戏,互为玩伴,父母就像大小孩一样,是孩子平等的合作者,在游戏中通过提示、商量、建议、解释、合作、积极评价等行为和孩子一答一唱,共同编制游戏内容,共同完成游戏,并共同分享游戏成果。在这种角色中,家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往往孩子无意,家长有心,巧妙地引导着游戏的开展,丰富着游戏的内容。

例:潜伏突围战。

尧尧邀请妈妈玩潜伏游戏,“我们先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潜伏。”(制定规则)

妈妈:“噢,那就是捉迷藏嘛?”

尧尧:“不是的,妈妈,这跟捉迷藏不一样,我是特警,我要潜伏起来抓你。”

妈妈:“那为什么你是特警,我就不能是特警了,不能每次都是妈妈装坏人嘛?”

尧尧:“那好嘛!我们轮流嘛,谁要是赢了,谁就是特警,潜伏起来。”

尧尧:“来石头剪子布,看谁来当特警。(妈妈输了,尧尧赢了)哈哈,妈妈,你出去,我潜伏起来,你来找我。”

妈妈:“又是你潜伏?讨厌,哪有警察藏起来,让坏人来找,这成什么了嘛?”

尧尧:“不是的,妈妈,这次是警察潜伏起来,可是被坏人识破,所以可危险了。你快去快去嘛!看着表,5分钟之后,你来找我,我要突围!”

妈妈:“哦,那好,我去了哈,藏好了哈,被我识破就抓住了哈!”

在此案例中,家长不得不被这样的亲子游戏那种愉悦的状态所动容,家长在游戏中既有“师者”的显性指导,也有“伙伴”角色的隐性指导,幼儿玩游戏,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模仿什么活动最为满足,尧尧喜欢警察,在选择游戏主题上,家长遵从幼儿的意愿,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权;在角色分配时,尧尧倾向于定式选择,妈妈公平起见,轮流担当,并以“师者”的角色身份讲清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启发幼儿明确自己角色的身份,理解角色,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以自身的游戏性状态给孩子创设一种游戏的氛围,这也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游戏精神首先是自由的精神。其次,幼儿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满怀热情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构建着自身生活的意义。这样,整个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家长和幼儿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旁观者解说游戏

家长以旁观者的身份鼓励孩子的游戏,通过提问或建议促使幼儿按照现实生活的客观逻辑展开游戏进程,也可以以指导者的角色参与游戏,整个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示范、命令、评论、直接灌输、纠正、指派角色等行为与孩子互动。在这种角色中,家长是知识的权威,正确观念的代表,游戏的开展以自己的想法安排进行。

例:搭建彩色小房子

馨馨拿出很多的彩色棒在桌上玩,说要搭建一个彩色的房子,妈妈和爸爸一起旁观。

馨馨:“我要这个颜色的”(说着把两个红色的棒对搭),然后再这样!”

妈妈:“你不是要彩色的房子么?这个都是一个颜色了,换一个嘛?”

爸爸:“这像房子吗?看爸爸给你搭一个好看的、漂亮的,应该把这两个放在这儿……(说着爸爸拿了几种不同颜色的彩棒按照自己的要求搭房子了。)”

妈妈:“恩,看你爸爸这个大建筑师建的房子,也不怎么样嘛?”

爸爸:“谁说不怎么样?看着啊,这是窗户,这是院子的栅栏,这边是鹅卵石小路。看!彩色的房子搭好了……”

在此案例中,家长介入游戏的原因是纠正幼儿游戏的不足,倾向于对规范的强调,对于常识的更正和传授。在幼儿还未表现出自己的游戏主题时,家长的参与对幼儿来说,只能是一种自外向内的“指导”,使游戏成为家长随意控制的手中之物,很难有自由舒展的余地。对于馨馨来说,搭建成什么样的彩色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搭建的过程,内心的构想在游戏中获得需要的满足,这才是个体追求游戏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在亲子游戏中父母应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看待幼儿的行为表现。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需要、想法,辨识幼儿的个性、态度、情感认知等特征,发现幼儿的长处与短处,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力求保持而不破坏游戏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在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以支持他们的游戏者的身份出现,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达到预期的游戏目标。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家长要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介入时一定要自然、真切,使孩子忘掉你是大人、是老师,而是他们愉快的合作伙伴。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父母的看法和行为,并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与关注,从而更加信任父母,强化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亲子游戏中家长的角色是多变的、多样化的,既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师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尽情地展现自己,又要有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爱,还要有伙伴、朋友般亲密无间的交流;既要考虑到具体的情景,不同个性幼儿的具体需要,又要根据他们各自的需要适时、灵活地扮演不同的角色,选用最佳的指导策略。游戏中的家长应该做好孩子隐性的助学者,为孩子的成长营造适宜的氛围,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用“看不见的手”,撑起有助于孩子自主发展的一片晴空。

猜你喜欢
特警亲子房子
特警在身边 安全进校园
“95后”特警的用情守护
高原特警之歌
孤独的房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