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说过,除了宇宙之外,最神秘的就是婴儿的大脑。如何更好地开发婴幼儿的综合能力,一直是各国教育家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各国文化不同,幼儿教育因地制宜。与中国按部就班的教育相比,国外的婴幼儿教育可谓缤纷多彩。
德国:混龄编班与继承玩具
德国的幼儿园在班级编制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就是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安排在一个班级中游戏、生活和学习。这种混龄编班制在德国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幼儿园中适用。
混龄班的儿童年龄跨度非常大。最初实施时,是将3~6岁的儿童进行混龄编班。以后逐漸往两头延伸,将8个月~12岁的儿童混龄编班(8个月之前的儿童一般不入托)。目前,一般以3~6岁混龄为主,每个班的各年龄段儿童数基本相同。如在Willy Althof幼儿园,以一个12人的班级为例,其中1岁以下2人、1~2岁5人、3~4岁5人。在教师的配备上,基本为一个班级2名教师,包括1名幼儿教师(班级负责人)、1名幼儿看护(教育的后备力量),有的班级还另外配备1名准实习生(正在接受培训的学生)。
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德国人还有一个极好的传统——继承玩具,即便是富翁的家庭也不例外。在跳蚤市场上,很多家长会去拍卖他们孩子的玩具;而购买者当中,也有不少成人为自己购买。在德国,有些玩具是一代一代增加内容的,比如小火车或者某些品牌的城堡。所以,在跳蚤市场上很可能会有意外收获——一段铁轨正好是自己坏了的那段,一扇城门正好能配上自己的城堡。
英国:教育始于幼儿餐桌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们就开始对其进行 “进餐教育”了。
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幼儿在长到1~1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饭。在中国,父母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喜欢来个“包办代替”。但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他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予以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此举既可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还可让其学会礼貌待人。
丹麦:对孩子 “置之不管”
在丹麦,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经常把孩子“搁”在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
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丹麦给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社会安宁稳定。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因此,丹麦的父母对孩子的置之不管很放心。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丹麦人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可丹麦的年轻父母也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会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就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孩子一个个送回家。
美国:20分钟听读启蒙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里斯一生致力于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研究,他提倡父母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特来里斯认为,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并不是从指导如何阅读开始,而是先由父母饶有兴趣地诱发孩子想读书,而这正是绝大多数父母所忽视的。这种阅读诱发力出自父母每天娓娓动听的朗读,20分钟听读时间不长,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想读的念头就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油然而生。另外,他认为孩子听读越早越好,内容应生动有趣、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