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情感体验之花 酿品德行为之蜜

2013-04-29 00:44:03李茜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情感

李茜

人的一切认知的源头是感知,感知的积累就是体验,体验是一切高级认知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如果教师能够把体验融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生动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教育就会触及学生的心灵,会更亮丽,更打动人。

一、创设情境,感悟真情,灵性涌动

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在体验中指导其行为。让品德教育成为触及灵魂的教育。正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越深刻,越难忘。”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曾穿过的衣物和鞋帽,带到课堂上试穿,学生满脸喜悦地拿出只有一截长的衣裤,几寸的鞋子,拼命地在自己身上试穿,并不断发出笑声。学生兴趣盎然,在试穿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己长大了。这节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实物来展现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值得难忘的事情。一件件小事、父母的爱像一股股暖流,再现学生眼前,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二、巧用活动,激发兴趣,体验感悟

儿童的品德形成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教育意义,帮助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形式活泼的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生活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郾故事游戏活动。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能推动学生去探求并带有情绪体验的倾向。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在故事讲述中,教师生动的语言,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都会引发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小伙伴之间》一课时,为配合主题教学,笔者自编了《金龟子和它的朋友》的故事。上课一开始,笔者绘声绘色地在配乐声中讲述这个故事。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表情、故事的情节描摹出金龟子和小蚂蚁、蜜蜂做朋友的不同情形。在“小伙伴为什么离开了金龟子?”的问题思考中把儿童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产生了情感的体验,从而体会到好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真诚关心。

游戏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采用与学习内容紧密配合的活动方式之一。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可以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中,不但能活跃儿童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还对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学习科学知识等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一课后,组织学生玩交通安全棋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交通规则,受到教育。

2?郾移情表演活动。

针对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参加体验,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教学《关心父母》一课,通过小品表演《下班以后》,让学生在这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中,边演边评,在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把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这一道德认知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而外显出来。再如教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表演《小玛尼来我家做客》让儿童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另外,每篇课文后“评一评”、“想一想”、“让一让”、“比一比”、“做一做”等练习,都引导学生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进行体验,让学生在情不自禁的表演过程中受到教育。

3?郾欣赏体验活动。

欣赏体验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和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可以是收集的照片、录像,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如教学《关心父母》一课时,利用课前拍下的录像,向学生展示本班的杨春同学帮下班回家的妈妈拿菜、放鞋,给爷爷递报纸、端茶的情景,为全班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再如教学《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课,在学生交流众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后,教师饱含深情地说:“是啊,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有许许多多像竺可桢爷爷一样的科学家。听!一曲《共和国之恋》唱出了这些科学家们共同的心声!”在深情的歌声中,大屏幕上依次出现竺可桢、邓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等十多位科学家的照片和简介,在音乐视屏的欣赏体验中,学生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他们的眼中涌出了泪花,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的形象深刻地印在他们的心坎中。

4?郾讨论辨析活动。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判断事物,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在导入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三个片段(片段一,一位红领巾在擦电话亭;片段二,高个子男孩在墙上写脏话;片段三,两个小朋友用扫帚和畚箕在战斗。)然后提问:看了这些镜头,你觉得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爱护公共设施的道德情感深入学生的心里,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融入生活,放手实践,至爱无垠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生活活动环境,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关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师要把课内的学习活动和课后的生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生活中实践和体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1?郾拓展活动空间。

拓展活动空间必须“红线穿珠”,不能脱离教材“另辟蹊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如教学《我与学校》一课时,根据本班学生活动和组织能力强的特点,我结合课文开发了《我爱桥下小学》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从“学校荣誉”、“学校男子篮球队”、“学校的寄宿生活”、“校园一景”等几方面去校园探密,进行采访、调查、拍照……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在教学中,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既有个体的交流,又有互动补充;既有体验感悟,又有探究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的情感得到了深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郾争取多方配合。

课后实践活动离不开家庭、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家庭学校实施互动,既有益于沟通信息,优化育人基础,又能发挥各自优势,取得“双赢”的育人效果。如教学《明天会更好》一课时,通过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每天生活学习情况的表格,开展每周“生活小明星”评选,将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有效地开发了教育资源,拓展了实践的空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有效评价,建立通道,拥抱快乐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三种学习需要在发挥作用,即成就的需要,被赏识的需要和认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使他们被赏识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1?郾鼓励性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给他们自我纠正错误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教师都要用“你的回答很有道理、很独特”“你很聪明”“你的潜力很大,将来很有希望”“谢谢你的参与”之类的话予以鼓励,教师由衷地高兴加之欣赏的表情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受到教育。

2?郾赏识性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帮助其树立信心,用赏识性评价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愉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真正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让情感体验之花盛开,品德行为之种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
论茶的君子品德
茶叶通讯(2014年3期)2014-02-27 07: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