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何晶 冷元宝
在中原腹地新乡繁华的闹市区,隐逸着一处世外桃源,这里禾苗茁壮,果蔬飘香。在这里忙碌的人大多是水利专家,他们日出而作,耕地、播种、管护、收获,风吹日晒,日落不息;观察、测量、分析、研究,夜以继日。这里就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灌溉中心)。黄科院灌溉中心自1964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风雨历程,在水资源、节水技术、农业水土环境和生态技术研究等领域,完成了1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两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奖”桂冠,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水利专家。
2013年新年伊始,灌溉中心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
历尽坎坷,迈步坦途
说到灌溉中心的发展历史,这可要费些笔墨。
1954年,人民胜利渠灌区建成,引黄灌溉在黄河下游渐次铺开。1956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发现用了黄河水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提出黄河下游要按照人民胜利渠的模式引黄灌溉。但由于重引轻排,土地盐碱化严重,几年后大部分灌区引水被迫停止。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黄淮海平原中选取适当地址,建立实验研究中心,解决河北、山东、河南、皖北、苏北等省旱、涝、碱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问题。随后,水电部决定在河南省新乡市成立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64年1月,水电部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正式成立。
从1964年成立的“水电部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到1969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撤销;从1980年水电部恢复豫北试验站到1982年移交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并更名为水电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从1991年更名为黄委会引黄灌溉局,到1999年划归黄科院管理,再到2003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更名为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一次撤销,一次恢复,五次更名,三次易主。
多年来,黄委的主业集中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方面,对灌区工作涉及不多。农村水利及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等工作主要由地方水利部门负责。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
2012年4月,水利部批复黄委设立“农村水利机构”,在黄委水调局加挂农水局牌子。当年6月,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在流域机构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在农村水利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建立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确立技术支撑体系。”
当前的农村水利工作发展形势决定了流域机构参与农村水利工作。黄委主任陈小江在2012年10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片)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流域机构参与农村水利工作,一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流域(片)农业发展后劲的需要,三是流域机构依法履职的需要。”
2013年1月25日,黄委批复将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流域农村水利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加挂“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牌子(以下简称农水中心)。
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融入了黄委主业,新设立的农水中心由水调局和黄科院共同领导。经过多年坎坷,灌溉中心终于解决了业务方向长期不定、发展方向不明、无法融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主流事业等问题,解决了制约单位发展的关键问题。
农水中心的成立,让灌溉中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为,加快发展”是灌溉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内心由衷的呐喊。未来,他们将会把工作重心从黄河流域引黄灌溉研究扩展到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工作,以灌溉中心发展支撑流域农村水利工作的创新,以流域农村水利工作创新促进灌溉中心的持续发展。
默默坚守,专注灌区五十年
2013年2月20日,黄委主任陈小江到灌溉中心调研,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他说:“这个单位有历史,起起伏伏,主管单位在变,名字在变,经历复杂,道路曲折,但没想到,你们做得这么好。”
尽管过去流域机构对农村水利工作关注不多,但灌溉中心一直在尽职尽责,持续开展农村水利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沿岸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多年的不懈努力,为灌溉中心成为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奠定了基础,平添了底气。
50年来,灌溉中心一直致力于以灌区为对象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新形势下,灌溉中心主要围绕灌区基础信息及平台建设、节水工程与技术、农业高效用水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水的节约利用解码。
50年来,灌溉中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水利专家和水利管理人才。他们有的工作在国家级水利科研单位,有的工作在知名水利院校,有的工作在部(委)或地方相关管理部门。曾在这里辛勤耕耘5年多时间的吴中如教授,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灌溉中心先后完成了科技部、水利部、黄委下达的科研课题124项,完成科研报告210份,在《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库收录20余篇,获得各类奖励44项。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人民胜利渠试区引黄泥沙处理技术”和90年代的“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8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升格为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使黄河防总的工作范围从黄河中下游4个省(区)扩展到全流域,职能从以防洪为主扩展为防洪抗旱一体化,灌溉中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开展流域抗旱技术支撑与服务。
近几年来,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增加,黄河流域冬春连旱频繁发生,波及范围广、旱情异常严重。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灌溉中心根据黄河防总要求,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派出专家组,奔赴山东、陕西、甘肃、河北等省区,开展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指导当地抗旱减灾工作。早在2004年,灌溉中心就曾派出2个专家组指导沿黄省(区)抗旱工作。
在节水理论和节水技术研究方面,灌溉中心开展了“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模式指南研究”、“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引黄灌区井渠双灌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部农资转化项目“干旱区农田覆盖非充分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黄河干流灌区节水潜力研究及水权理论运用探索”等,以及“灌区节水量计算方法研究”、“干旱区主要作物农艺节水条件下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等,初步形成了以黄河灌区节水灌溉为中心的节水理论和节水技术体系。
在灌区基础信息及平台方面,开展了科技部农资转化项目“黄河下游引黄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示范”和黄委“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构建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研发完成了“黄河下游引黄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开发了“河南引黄灌区农业用水信息交换平台(V1.0)”,并在河南河务局黄河水量调度中进行了示范应用。根据“数字黄河”工作需要,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标准”《黄河灌区基础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黄河干流引黄灌区代码》等,已由黄委颁布实施。
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是灌溉中心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重要业务方向,主要开展了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在排水沟渠中的迁移机理及输出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电站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非点源污染预测研究”、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农田退水中氮污染特征及负荷分析”,以及“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控制措施研究”、“宁蒙引黄灌区洗盐压碱定额研究”、“黄河中游典型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黄河干流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氮磷输移扩散研究”、“典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含量影响试验研究”等。通过研究,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2篇、被EI收录的10篇,出版专著1部。随着业务发展和实力壮大,灌溉中心的工作从黄河下游向上中游和西北内陆河扩展。
灌溉中心主持或参与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宁蒙灌区引水对头道拐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关中灌区引水对典型支流断面径流的影响分析”,水利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黄河灌区引黄用水需求研究”、“黄河干流水量调度实施方案研究”、“浑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分配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实施黑河干流取水许可制度研究”。同时,还参与起草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并以水利部第38号令颁布实施。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灌溉中心利用黄科院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经费渠道,建成了节水与农业生态实验室,总投资达1600多万元。该实验室主要包括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平台和节水试验基地两部分。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平台拥有国内外各类先进仪器设备70余件(套),分为土壤理化分析、作物生理分析和生态环境分析三大类。
节水试验基地占地23亩多,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并逐步完善。灌溉中心的职工拆掉了原来的平房,把土全部换成农田土,安装了很多检测仪器和设备,投资有300多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0多万元)。
基地分六大区:基本水文气象观测区、作物生理试验区、作物雨水利用试验区、田间节水灌溉试验区、智能温室精准控制灌溉试验区(可以实现数字自动采集、传输,根据作物适时需水灌溉,在少用水的情况下保证作物高产)、不同节水技术的效果测试区。另外,还有综合试验大厅,80米长,15米宽,占地1200多平方米。
表面看来是种菜,其实灌溉中心的科研人员是利用节水试验基地做机理研究。像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农业非典型污染项目”,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水体耦合对作物的影响”,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流域引黄需求研究”,还有黄科院院所长基金项目的十来个项目,都是利用节水试验基地做的。可以说,很多项目的参与都与节水试验基地息息相关。
如今,基地已经纳入黄委的科研平台,在黄委落实水利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要加强黄科院新乡节水试验基地的建设。同时,黄委还把试验基地列入科技发展规划支撑平台。
新的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成立的农水中心被赋予了七项职责:一是参与全国和流域农村水利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省级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技术审查以及相应水资源论证;二是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专项检查、督查,对流域内农村水利有关纠纷问题进行技术调查与评估;三是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重大政策研究、农村用水状况调查分析等;四是建立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统计平台,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汇总工作;五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如水资源高效利用、灌溉节水技术、农村生态环境、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六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七是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农村水利工作。
今年,黄委给农水中心安排了五大项工作:一是黄河流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调研;二是农村饮水安全;三是开展流域农村水利基础数据库设计;四是进一步修订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办法,参与复核全国灌溉战网规划;五是研究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引水能力变化。如果加上水利部安排的工作,灌溉中心目前的工作任务就有20项之多了。
新的职责,新的使命,给灌溉中心带来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心全体职工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才能的广阔舞台,相信他们会不辱使命,捷报频传。
重任在肩,扬帆起航
一路坎坷,一路高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灌溉中心在黄科院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描绘着宏伟蓝图。
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建设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统计平台,实现流域农村水利基本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与管理;二是建设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科技支撑创新平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支撑创新能力。
研发三个专业模型:一是黄河灌区引黄用水需求模型;二是基于遥感的土壤墒情预测预报及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三是灌区引水循环与河道水沙输移双过程耦合模型。
培育四个重点学科:一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配置;二是节水灌溉工程与技术;三是农村水土环境整治;四是抗旱减灾方法与技术。同时,形成4四个创新团队,造就6名左右的领军人物。
提升三个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灌溉中心将实施以下措施。
做好“三个规划”:就是要做好“长远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科研能力建设规划”。
强化“四项管理”:强化“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行政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
抓好“五个建设”: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心文化建设。
黄科院院长时明立说:“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具有鲜明农村水利特色的研究中心,最终实现跻身全国一流农村水利研究院所的战略目标,从而为流域农村水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