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国友 张绪和
【摘 要】 本文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述了软土深基坑勘察问题,如没有做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试验或现场做十字板剪切试验、没有对深厚淤泥质土的合理分层、钻探没有详细查明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土工试验测试数据不正确、土层定名有误、对土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和取值的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 深基坑;岩土工程勘察;软土地质;测试方法
1、深基坑勘察问题的提出、分析与处理意见
1.1 对淤泥质超软弱土没做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试验。
众所周知,粉砂土富水性较强,而淤泥质土层富水性贫乏,在这种一侧富水,而另一侧隔水的条件下,导致在接触带上富水最集中,由于长期受其水的浸泡软化,致使淤泥质土中天然含水量很高,天然孔隙比和液性指数很大,其性质接近于淤泥,可能为淤泥质超软弱土。对这种特殊性土应进行钻探取样做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试验或现场做十字板剪切试验。鉴于该土性对基坑工程的严重危害性,因此,建议钻探取样做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试验或现场做十字板剪切试验,确定土的性质,同时,提醒勘察同行在进行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时,应注意在淤泥质软土与粉砂接触带上,往往淤泥质软土是最软弱的。
1.2 没有合理分层
如某超高层建筑为2F基坑,发生过深基坑整体塌滑事故,后据补勘查证,淤泥质土层很厚,达30m,按其性质可细分为3个亚层:第1层淤泥质土性质最差,含有较多的腐烂植物残骸或富含有机质,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处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以内;第2层淤泥质土性质稍好,但仍处于流塑状态,厚度较大,位于坑底;第3层淤泥质土性质相对较好,其性质接近于软塑状态,但埋藏较深,形成了淤泥质土的性质由上而下逐渐变好的特征。但查看原先地质报告,发现没有对淤泥质土的明显特征引起重视,仅粗分为一个大层,由于没有细分层,导致淤泥质土统计的抗剪强度C、值偏高,是引发深基坑滑塌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对深基坑而言,细分层很重要,而对很厚的淤泥质土层更应该进行仔细分层。就本工程补勘来说,对很厚的淤泥质土层划分为3个亚层是合理的。
1.3 钻探没有详细查明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
如某多层住宅小区,1F地下室,但在打桩和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多处没有查明,与勘察成果报告不吻合,造成多次补勘和采用加桩进行补强的措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地质条件复杂,据邻近场地钻探揭露,以淤泥质土为主的软弱夹层较多;②项目没有搜集资料;③对地下室勘察没有引起重视;④采用网格状布孔,由于孔少控制不了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在水平和竖向上的分布情况。应沿建筑物周边线并兼顾角点和沿基坑外侧布置勘探孔,孔距取较小值;不能打浅孔,而是深孔;不应是控制1/5取原状土试样孔,而至少是1/3取原状土试样孔;补勘不能都集中在所谓问题最多的地段,而还要兼顾面上的情况,分层对软弱夹层。当厚度大于0.5m的淤泥质土等软弱夹层或透镜体,宜进行单独分层。
1.4 土工试验测试数据不正确
如某超高层建筑为2F基坑,从土工试验测试数据来看,淤泥质土天然含水量高达50.8﹪,天然孔隙比和液性指数接近于淤泥,对比区域水质资料,明显高出很多。分析原因:①可能受原基坑中的原河流长期浸泡软化有关;②可能与取土和土工试验操作不当有关鉴于目前取样和土工试验都有不规范之处,综合分析,笔者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若是这种情况,应在室内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阶段,作异常值剔除。土工试验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判断基坑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土工试验测试数据必须是真实、准确,关键是规范取土和规范操作。
1.5 土层定名有误
如某超高层建筑为2F~3F基坑,从土层定名来看,将该沉积环境中的黏质粉土和淤泥质粘土夹黏质粉土,均定名为砂质粉土。错误的定名,影响了分析评价和降水方案的选择,若是砂质粉土,可以采用轻型井点或管井降水;而黏质粉土和淤泥质黏土夹黏质粉土,不宜采用降水,而是排水,即用集水井和明沟抽排即可。
1.6 土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和取值的问题
如何选择土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合理取值和应用,应视土的性质、周边环境条件和深基坑开挖深度等具体情况选定。一般情况下,对饱和淤泥质等软土宜选择三轴不固结不排水(UU)强度试验,而对排水条件较好的粉砂土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Cu)强度试验;但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采用的是由地区经验得出来的固快值和快剪指标进行设计。
1.7 勘察成果报告
深基坑属于高层、超高层建筑重要的不可分割一个部分,常在勘察成果报告中单列一节,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在深基坑设计参数表中,对填土有的C、φ经验值没有提供;②土的抗剪强度多提供的是直剪固快资料;③使用不一,有的用直剪固快峰值,有的用勘察单位的推荐值,而有的设计则用自己的经验值;④提供的建筑抗浮设防水位相差很大;⑤分析评价力度不足,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却占很大篇幅。
如何编好这一章节,关键是要针对深基坑的周边环境、破坏后果严重程度、基坑深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应列表阐明基坑设计参数,对填土可提供C、φ的经验值亦可;②重在评价,基坑围护方案点到为止;③建筑抗浮设防水位宜可取当地历年来的最高洪水位或地势较低地段,可按室外地坪标高确定;④须提出降(排)水或截水、如何使用设计参数、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监测等有关要求。
2、原因分析、防止措施、体会
2.1 原因分析:质量意识淡薄,对深基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勘察有“重主楼、轻基坑”的现象,缺少在沿基坑外侧布孔或调查;勘察市场竞争不规范,受工期短和勘察费用低等因素有关;缺少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仅凭个人意愿行事。
2.2 预防措施:对深基坑勘察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对超大超深基坑事故的诱发或发生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规范勘察市场竞争;多学习规范,正确理解规范精神和严格执行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深基坑事故应及时进行处理,总结经验与教训。
2.3 几点体会:深基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开挖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深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性结构而降低勘察精度来考虑问题。深基坑勘察要求高于和严于浅基础和桩基础(无带地下室)的勘察。在地质(土质和水)和环境双重复杂条件下,对深基坑周边的外侧应布置勘探点,一般间距可控制在30m,并对深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应进行详细调查,将调查结果融入勘察成果报告,可供深基坑围护设计时参考。深基坑事故,重在预防,关键要做到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测试数据真实、准确和正确评价。对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国家很重视,多有报导,但从勘察角度来研究深基坑问题却不多见。
3、结论
本文结合软土深基坑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和质量信息反馈等几个常见的勘察问题,分析了原因并相应作了处理。最后强调以预防为主,并明确提出了深基坑勘察应严于浅基础和桩基础(无带地下室)的勘察观点。
参考文献
[1] DB 33/T1065-2009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