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反思:“我”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2013-04-29 00:44:03蒋雅云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热衷

蒋雅云

有学者指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方面组成: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主要完成于师范教育阶段,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和提炼慢慢积淀而成的。因此,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反思对象,并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应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主动追求。

一、个体自察独立反思

在很多教师看来,“反思”离自己很远,离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很远。其实对于热爱思考、善于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和实效的教师来说,反思时刻蕴藏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认为,有思考就有反思,有想把课上好的愿望和行动就有研究。而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讲发生在自己课堂里的故事,写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反思过程。在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案例和论文评比的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由开始时的不想写不愿写、没有内容可写,逐步过渡到愿意写主动写、随时积累素材准备写的过程。

(一)反思败笔以待改进

事实上,令自己满意的课是少之又少的,更多的情况是总有这样那样的缺憾需要完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反思:哪一处是败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去改进?

笔者上的公开课《我的四季》,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听课领导多了师生的紧张情绪互相传染吗?有这个因素,但不会是全部。当笔者静下心来仔细回想,课堂预设过于细致周密恐怕是根本的原因。教学主体部分按部就班地逐段发问,问题太碎,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权、思维开放度不够。在另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1)学生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中的任一季节,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人生春(或夏或秋或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穿插作者和背景介绍,实现多向互动。

(3)学生找出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句,自由发言、交流,进一步体悟作者的人生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对话者,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优点以显个性

成功的课一定有成功的理由,及时反思明确其优点并不断强化,能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展示。

以下是笔者《荷花淀》教学的主要环节:

(1)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通过同桌对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分析水生嫂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2)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商议探夫部分,分角色朗读,分析不同话语背后不同的性格特征。之前先探讨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判断哪两句应该是同一个人说的?

归途说笑部分,听朗读录音,探讨荷花淀妇女的共性。探讨“这些话中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其好处是被无数经验所证明了的,在日常教学中理应得到发扬光大。笔者反思后认为,这堂课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手段,聚焦人物对话,在不同阶段变换朗读的方式,配以精要的提问,使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反思生长点以求超越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也一定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不断反思课堂的生长点,是实现自我超越、教学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对《雷雨(节选)》的教学定位于探究周朴园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我在备课时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渐渐悟出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是能够辐射、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语句,课堂上便以此为纲,引领学生探究。课后我经过反思认为,把“(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换成“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更好。理由如下:“解决”一般用于麻烦事、问题,跟情感无关,而周朴园要解决的却是和侍萍之间的新仇旧恨,事事关情;再来看究竟是怎么“解决”的,无非是辞退鲁贵、四凤,逼侍萍远走,不准认周萍,送上五千块钱的支票等,而周朴园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维护现有的安定、“有秩序”的生活,其行事的出发点是极端的自私;“(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体现的是周朴园认出侍萍刹那间的潜意识反应,而“解决了”是在深思熟虑、周密安排之下更为审慎的结果,因此更显其绝情。

(四)反思备课心得以明方向

备课上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一堂公开课的准备,更是一个深入钻研、探究的过程。反思其中的心得体会常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

我在《素芭》一课的备课时遭遇了两个难题。一是面对素芭被嫁远离的痛苦,为什么父母的反应如此反常,父亲只是“安慰了她几句”“滚落下两颗泪珠”,用于母亲的笔墨则更少,俗话说“知女莫如母”,为什么母亲是这样铁石心肠?二是帕勒达帕明显配不上素芭,但就是这样一个“懒人”,竟然差点或者说一度成了素芭爱情幻想中的那个人,这又是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小说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在扩展阅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妇女地位、泰戈尔的生平经历等相关材料后,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读。于是,我在课堂上设置两大问题组织讨论:①父母爱素芭吗?②素芭有爱情吗?在讨论过程中我相机拓展相关材料以推进学生的理解。

这个过程带来的启示是,教师必须扩展阅读《外国小说欣赏》相关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才能对课文作出更加准确、深入的解读,才能找到更加独到贴切的教学视角。

(五)反思学生的表现以得实效

对于语文课而言,真正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标志。

学生的良好表现依赖于教师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要有愿听的态度,能听、会听的本领。听到学生的声音,听清学生的说法,听懂学生的立场,听进学生的意见,并把倾听所得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这时,课堂的精彩也就出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显现了。

以下是笔者教学《骑桶者》一课时的片断:

师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为什么“我”到了煤店还是不下来呢?这说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的回答要点如下: “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因为贫穷,“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账时那种鄙夷的神色,“我”显得畏缩自卑;因为对借不到煤有比较充分的估计,因为可能面对的羞辱,所以“我”骑在桶上随时准备“逃”走。这时,有两个质疑的声音出现。)

生1 如果小说中的“我”是个很有自尊心的人的话,他大可以用木柴来代替煤取暖,柴可比煤好弄到,况且如果他实在找不到柴,走投无路,家中桌椅木凳,甚至胯下的木桶,哪一个不是木制的呢?为什么要强颜乞要?

生2 既然“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那么,为什么不骑着桶飞来飞去直接偷煤呢?

师 那好!请大家试着依据刚刚两位同学的思考来设计情节的走向,进而推测小说的主题。

生3 (针对质疑1)骑桶者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奇迹,让我们联想到“鲁滨孙”那样的勇敢者形象,主旨是歌颂英雄;或是可烧的都烧了后,骑桶者在寒冷中死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是反映悲惨世界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生4 (针对质疑2)起初骑桶者只偷够一天取暖的;后来,慢慢贪心不足,越偷越多;最后,桶实在太沉重了,终于在飞的过程中掉落下来,骑桶者也被摔死了,表现弃恶扬善的主题。

师 那么,按原文的情节设计,又反映出“我”在社会生活中怎样的处境和心境呢?

(学生回答要点为:“我”想要获得帮助而不行,想要摆脱困境而不得,想要保持尊严而不能,仿佛“我”和世界始终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我”的内心充满了困境无法摆脱、愿望不得实现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绝望。)

师 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的情节是虚构荒诞的,但是虚构背后“我”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绝望的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小说正是通过艺术虚构表现心灵的真实,揭示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敢想敢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二、团队研修互助反思

我们把互助反思作为备课组、教研组等团队研修的重要抓手,倡导执教者、团队同行等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课例研讨。团队研修互助反思的操作流程可用图1表示。

从操作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在团队研修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备课团队的互助反思,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教师和学生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在对自己“不满意”的批判中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的同时获得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一课多上、同课异构”的方式,每上完一次,都有一个集体研讨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然后重新执教,多向对比成败得失,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超越。以下是笔者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第一次教学。

1.感受“摇摆”

“摇摆”体现为情节上有跌宕,情感上有起伏。试以高潮部分为例,理一理清兵卫的情感波动。

上黑板画曲线图——以时间发展为横坐标,清兵卫的情感冲突(激烈、缓和)为纵坐标,体会情感的四起三落:教员发现—插叙爱好—教员没收、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

2.了解“摇摆”

【知识链接】 “摇摆”,即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个术语引入小说鉴赏中,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情节上的曲折、起伏,叙述上的错位、交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人物性格、语言上的摇摆不定等。

3.“摇摆”的其他表现形式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摇摆”?

(1)设置悬念。

第1自然段中的“这件事”,是哪件事?

第1自然段提起“这件事”后却宕开一笔,从第20自然段才开始“这件事”的叙述,第2至19自然段都是围绕“热衷”来写,是属于故事的铺垫或背景。

(2)错位叙述。

读第5自然段,清兵卫是怎么收拾葫芦的,文中有交代吗?

遥相呼应第2自然段,2、5自然段收拾葫芦(技巧),3、4、6自然段看葫芦(痴迷)。

(3)总结摇摆的3种表现形式:情节跌宕、设置悬念、错位叙述。

4.体会“摇摆”之美

“摇摆”是一种运行之美。读者随着它跌宕起伏,左突右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对这一次教学的互助反思结论是:课堂气氛沉闷,基本靠教师生拉硬扯、自说自话才完成了教学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一篇经典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本身具有的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挖掘主题思想,可以鉴赏细节描写等。可是,从它被编入《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单元的那一刻起,它就先天地带上了编者的倾向,其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被确定了,就是以情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解读文本,以情节为主线来取舍和连缀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在于,在单元话题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之间应该作出合理的取舍,度的把握是对执教者的最大考验。反思课堂,似乎忽略了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而是把“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从文本中抽取、剥离了出来。上语文课必须始终牢记的是,不能仅仅教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总是溶解在文本中的,而必须把教知识和解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于是,笔者在第二次教学时作了以下调整:

1.梳理情节

这篇小说围绕清兵卫与葫芦写了哪些事? 师生共同梳理,板书关键词:热衷—喜获—被收—被砸—被卖—新热衷。

【知识链接】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逐步展开的,这些事件的展开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梳理小说情节: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结局)。

2.认识“摇摆”及其作用

(1)文章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指哪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去写之前的那些事?——引出摇摆。

【知识链接】 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摇摆。小说在进行时,不是直线奔突,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到达关键情节。

这里的摇摆有什么好处吗?——突出人物形象,凸现矛盾冲突,暗示时代背景。

(2)请你找找高潮部分“被收”“被砸”环节,情节有哪些“摇摆”?有什么作用?

★宕开一笔插叙教员的爱好。此处的摇摆使主题变得不再那么简单,似乎不仅仅是批评教员、父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清兵卫的情绪变化:教员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此处的摇摆展现清兵卫面对压制时的表现,有利于深化主题,更能表达作者对粗暴扼杀孩子天性现象的一种批评,对天性、自然在世俗功利面前处境艰难、倍感孤独的忧思。

3.领会“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及其效果

(1)情节的第二高潮“被卖”环节,一毛钱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天价,你觉得这个情节可信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充满讽刺效果。

【知识链接】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2)为什么不直接写葫芦卖了六百块?

★情节上有波折。这也是一种“摇摆”。

★情感上好接受。

★主题上更深刻。

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情理之中。

在这节课中,师生互动广泛、深入、充分,既有对文本内容较为准确、深入的解读,也对“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作了较好的呈现,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团队研修互助反思的氛围,自动构成了一个能动的“磁场”,带动每一个成员主动积极地参与并使学科教学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猜你喜欢
热衷
烘焙小宇宙
全球整形观
世界博览(2019年5期)2019-03-21 03:47:38
惠小江
这些年我们热衷的健身项目
工会博览(2016年33期)2016-12-09 03:13:05
谈明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8
幼儿自主游学中的“大带小”
德国SATA热衷职业教育,连续七年助力“中职大赛”
资产重组,农药企业为何如热此“热衷”
营销界(2015年23期)2015-02-28 22:06:07
高校热衷更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