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银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所表达的价值追求思想深邃、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人民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精神家园的培育。
一、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的进一步凝练
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孕育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培育共同促进核心价值的共识、凝聚与升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引领。
首先,“三个倡导”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逐步摸索、汇聚而成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从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对国家层面的这一价值目标作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次,即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由此,“三个倡导”已经将当代中国的国家目标逐步上升到价值目标,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来彰显国家的目标价值,凝聚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更好更快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
其次,“三个倡导”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核心价值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担忧在现实利益和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弱化,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价值真空或价值混乱,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为此,近十年来,党中央针对现实存在的精神缺失、文化滞后、价值迷茫等问题,着力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凝练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诉求,是党和人民共同理想追求的价值表达,反映着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近些年来,全国上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讨论热烈,理论界学术界的争论也此起彼伏,都试图以最简洁的“关键词”来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基本诉求,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与共同精神信念。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的“三个倡导”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凝练与理性表达,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共同意愿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与基本价值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与先进思想文化的本质要求。“三个倡导”的提出可谓酝酿已久,人心所向,国魂所需。
第三,“三个倡导”是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文化强国不仅仅在于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在于一个国家整体文明形态的升华和人民素养的提升。在此,以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价值理念为指引的文化强国战略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它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合理价值追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科学成果,它们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也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价值支柱,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激励人心、增强政治意识、引领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价值坐标。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
从内容与结构上看,“三个倡导”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达的是国家层面的共同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达的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美德。“三个倡导”是“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首先,“三个倡导”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富有时代性的创新内涵。从价值追求上讲,马克思主义以追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就在于推翻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保人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真正实现,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马克思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共产主义便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那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联合体”包含着双重重要前提:一方面在于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基础上,整个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也就是我们正在孜孜以求的“富强文明”目标,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于人们素质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与道德修养的极大提高。
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更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奋斗目标。与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民主等的抽象理解不同,马克思主义强调这些核心价值理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强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与民主。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还以革命的方式破解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的不公正根源,进而建立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是确立整个社会正义的制度条件,也是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得以实现的制度条件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其次,“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集中体现为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传统价值的合理继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为贵”等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观念。与此同时,和谐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从经济基础上根本解决阶级之间的矛盾,消除阶级对抗,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建设。从生态角度来考虑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与新的思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所信奉和践行的基本美德和道德操守。从20世纪50年代的“五爱”教育,6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到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直至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党和国家一直在倡导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美德,强化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党的十八大将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度,凝练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公民美德与道德观念,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第三,“三个倡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核,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到价值自觉的新高度,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价值理论。文化自觉的内核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价值自觉。“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自觉的鲜明体现,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提供了价值标杆,从而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价值理论,也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行方向
“三个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
首先,“三个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明确了重点。“三个倡导”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是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世界建设的价值坐标。今后,应以“三个倡导”为价值标杆,以“三个倡导”为教育中心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强化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以“三个倡导”为价值标杆开展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在国家目标理想、社会基本理念、个人道德操守上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国家目标理想上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追求,强化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基本理念上,要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和谐等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在个人道德操守上,要注重培养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敬业心,并不断地进行公民美德教育,促进人们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德性与行为。
第三,应以“三个倡导”为主线增强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效应。文化育人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通过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化、价值观念的隐性表达,以文化产品的形式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此,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和多样化展示,将科学、价值与思想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真、善、美有机统一的教育内容,在德、智、体、美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在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意图还在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形成“育人”的良好环境,发挥校园文化辐射的育人效应。从文化自觉角度看,对大学的“精神自我”的塑造是文化育人的核心,通过不断地塑造大学的精神自我,凸显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价值观念传播、思想情感依托上的主体性与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