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部财务控制作为企业保证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企业的生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内部控制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其有效实施。
关键词:内部财务控制 重要性 措施
内部控制是企业保证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从而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任何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这样一家资产好几亿,年产值号称数十亿的企业破产,究其原因,管理当局的决策失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特别是这个决策人兼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很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
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系统。这既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
二、内部财务控制的措施
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较国外起步晚,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控制环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而债权人对企业的监控作用也很小等,因此造成一些企业看似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对企业效益的提高却很难发挥作用。
伴随我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房地产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做大做强后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开始涉足产权式酒店。即开发房地产后开发商以房地产的销售模式将酒店每间客房的独立产权出售给投资者。这种经营模式既迎合普通老百姓的不动产投资理财需求,也满足了开发商回笼资金的需求,可谓“双赢”。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其有以下特点:
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由于这类企业依靠事后审计监督的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必需做好工程的预算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监督,保证其原始资料的真实性。首先,工程预决算部门应该分立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配备认真负责且精通业务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保证预决算的准确性。其次,应该对采购环节及施工过程进行完善的过程控制,普遍推行招标制,减少不必要开支,同时还要聘请信誉好的监理人员加强监理,争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最后,销售应该由总部财务审计公司垂直领导,从而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完整性。
对于酒店行业,则应侧重于财物流转过程的控制监督。由于没有任何生产环节,做好了收支环节的控制就为提高效益提供了保障。第一,财物部门要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监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压缩成本。第二,要加强对前台收款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有效监督,防止串通舞弊行为的发生。第三,财务部门要实地巡查,防止个别人员互相勾结截留收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凭证做账上,要参与流转过程,对其有效监督。
要使内部控制措施切实发挥作用,首先要加强下属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他们是否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性质与重要性,是否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是否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控制制度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来保证制度的认真执行及科学评价等。第二: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执行内部控制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广大员工是否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及对整个控制与管理的意义;各岗位、各环节的执行者,有无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无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诚实的态度。
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各职能机构的经营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保证不相容岗位之间能够有效制约和监督,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要规定各层次主管人员不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对其下属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各层次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避免机构重复,以最小费用取得最大效果。还应该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控制功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更大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关建朋,乔跃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J]. 财经问题研究,2011,(5).
[2]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高志贤(1970-),女,汉族,山东蓬莱人,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烟台南山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