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浓:大匠潮生

2013-04-29 00:44沈白
中华手工 2013年8期
关键词:潮州木雕大师

沈白

从“潮州八景”之一的北阁佛灯到“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从新加坡半港天后宫到法国巴黎的中国城,从广东省政府大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都能见到李得浓令人惊艳的木雕作品。今年年初,这位潮州木雕的顶梁“大匠”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实至名归。

然而,对无数人艳羡的“国大师”头衔,李得浓却看得很淡:“我不认为它是什么头衔或职称,它只是一种荣誉。这个荣誉迫使你更应该做好自己,为这门艺术倾心竭力。这是一个潮州木雕艺人的责任和使命。”

运斤持凿40年

穿过几十座明清牌坊,来到潮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太平街的最北端,就是李得浓的工作室——浓园。这是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创作基地,大门口挂着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的楹联:“方家有神技,大匠无弃材” 。浓园由李得浓在2003年创办的“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更名而来,集研究、创作、授徒和展示为一体,规模不大,三十人左右。

在浓园五楼的办公室,一头长发、胡子灰白的李得浓大师,伏案仔细描绘着木雕创作的设计图,时不时指点一下旁边敲敲打打做着木雕的徒弟。这是李得浓四十余年的木雕生涯里最常见的场景,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如此,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但始终围绕着木雕打转。这样的生活对许多人而言似乎是枯燥单调的,但对李得浓来说却并不辛苦,因为创作时的汗水在作品得到好评肯定时,会统统变成了难以言喻的喜悦。用他的话来说:“像自己的孩子受到人家的夸奖、表扬,那成就感虽苦亦乐。 ”

1949年出生的李得浓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父亲是潮州老一辈彩瓷艺人,李得浓幼承家学,酷爱艺术,未满二十岁便在潮州一民办工艺厂做陶瓷花纸设计。但世事无常,最后他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进了金漆木雕厂,拜在著名木雕大师陈舜羌门下,运斤持凿,成为潮州木雕技艺的传人。

那一年是1973年,李得浓生平第一次接触木雕。因为有绘画基础,所以他很讨师傅陈舜羌的喜欢。回想起当年师傅对自己的指导,李得浓不由想起如今自己带学生的场景——从创作思路到构图关系,从雕刻技法到刻刀保养,从怎么磨刀到如何打木头,对弟子的指点一样都是事无巨细……然而在陈大师门下学艺,李得浓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技艺上的突飞猛进,而是人生观、艺术观的成长:“除了认认真真地从艺,还要胸怀宽广,对事不对人。”

在进入木雕厂第二年,李得浓就因技艺突出进了技术革新组,成为厂里的骨干。1977年,恰逢县里选派创作设计人员到广州美术学院去进修,李得浓雀屏中选,成为潮州木雕行业中唯一一位在美术院校受过正规书画、雕塑教育的工艺美术师。家学渊源,名师提命,加上自身的艺术悟性与刻苦追求,使李得浓早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成为闻名遐迩的木雕大师打下深厚的根基。

多面手与细节控

李得浓是一位多面手,还在木雕厂的时候就常常被委与重任,他不但参与过三十多处古迹雕塑的修复,还做过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大型雕塑,在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和重建中做过全套梁架、斗拱、木雕装饰的设计。

1987年,李得浓离开木雕厂创办了潮州市新桥美苑工艺厂。当时的他已经名声在外,所以一创业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回忆起那段岁月,李得浓不无自豪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几乎所有的高档中式餐厅如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等都有我的作品。”

除此之外,李得浓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的瓷塑壁画《清明上河图》设计制作了金漆木雕座;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扩建工程设计制作了大量的挂落、门罩、净角、檐口等木雕作品;为法国巴黎中国城设计了整座挂落、屏风、龙凤台等木雕装饰。不过李得浓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立体木雕艺术作品,曾四十多次获国家及省、市金奖和银奖,并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院、美术馆收藏,让许多后生晚辈高山仰止,羡慕不已。

在李得浓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种刀口、形状各不相同的雕刀。这些刀以铁柄居多,因为潮州木雕是多层次镂空,雕刀需要加长。潮州木雕多用质地较软的樟木,雕刻层次深了,容易处理,加上它韧性比较好,即便要把它刮得很薄也有可能。但不是所有樟木能用,李得浓现在几乎只用产自江西井冈山一带的好樟木,因为那里的樟木“吃刀”,也就是说雕刻起来带劲,易出效果。

不光是对工具和材料的严格要求,细节上的讲究贯穿于李得浓的每一个制作工序:从制图设计到起胚,从上手工打粗坯,到下手工打磨上漆贴金,无一处不做到极致。而正是这样的严谨细致,才成就了李得浓卓越的木雕技艺。

艺术,创新,不停息

和对待名誉的淡然不同,对于作品,李得浓格外苛刻。《和谐之韵》、《九如集庆》、《憩息之舟》、《喜悦归》这些大名鼎鼎的获奖作品,在李得浓眼里不过是稍微可以的一些随形之作:“到目前为止,我好像尚未觉得哪件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因为艺术无止境,每当一件作品完成后,在自我陶醉的欣赏下总会发觉到不足之处。”

李得浓的作品注重内涵和创意,善于突出对比关系,玲珑剔透而不失凝重,多层次镂通而不觉繁琐。最令人赞赏的是,他基于传统精髓而不拘泥于传统,十分提倡艺术理念与时俱进,敢于、善于创新。在李得浓看来,如果一味的追求传统形式,就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手法了。 他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提炼生活,我们不单是从古人那里继承些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突破点什么,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

潮州木雕以前的特点一种是S形的构图,一种是Z形的构图,而李得浓却不满足于这两种传统的构图形式。他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在2000年前后开始尝试新的构图形式,最终成功开创出“聚丛式”、“门字式”等新颖的构图形式。他采用聚丛式构图的代表作——多层次镂空挂屏《锦上添花》,更是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被誉为“潮州木雕创新之佳构”。

评论家认为,李得浓的作品真正把潮州木雕从过去的建筑装饰、民俗日用功能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比如他花费了5年时间精雕细琢而成的大型木雕作品《喜悦归》,便是这一论调的最佳注释。这件作品以整木雕刻,长230厘米,高80厘米,宽88厘米,重约800斤,采用船体横向布局,船头刻有龙颜,船尾则雕有虎首,船上刻着各种海鲜,包括龙虾29只、螃蟹92只和鱼18条……当这件玲珑剔透、疏密有序的潮州木雕精品在上海世博会的广东馆中亮相,就震住了前来观赏的所有人。

当有人问起李得浓的创作“秘技”时,这位已过花甲的老人并没有敝帚自珍:“很简单,那就是造型、结构和真情。”他很推崇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而李得浓也确实是这样在做,师法自然,在生活中积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以真情的追求和手工劳作的融合,潜意识地默写形成自我的东西。

既喜且忧话传承

现在的李得浓已六十有四,在大多同龄人都在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时候,他仍然在不停地创作,并且不断有新的感悟。近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开始以随形雕刻为主,材质多为沉香木和花梨木,都是比较贵重的木头。这些老料在李得浓眼中都有着鬼斧神工的天然肌理,给他无限的想象造型空间。

如何在已有的形体上恰如其分地创作?如何将这些朽木变成艺术品,既有天然的风貌又要有内涵和韵味?想象空间既大又小,要做到绝无仅有,需要很好的底蕴和艺术想象力才能做到,而这也是他的作品和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

除了凿木不辍,李得浓还有另外一份重要的工作——带徒。2007年,李得浓被指定为潮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担当起了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任。在他眼里,潮州木雕可谓“既喜且忧”。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有很好的发展;堪忧的是,现在潮州木雕师“越来越少,越来越老”,年轻人大多数耐不住这份清苦,静不下心来从事这一行当。

为此,李得浓发起成立了潮州市木雕艺术研究中心,即今天的“浓园”,大力培养后继传人。现在除了他的儿子外,他门下的弟子还有两个大学本科生,以及其他几个技校毕业生。有的弟子已经跟了他六年多,有的则是刚来不久,以前还有跟着他学习有十多年的得意门生,现在他们大多都已经自立门户,搞得有声有色。

徒弟有出息了,按理说李得浓应该志得意满了,然而他却说:“得意还谈不上,做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有恒心,耐得住寂寞,不单要能动刀,还应该能设计、有创意,最重要的还要做到德艺双馨。不是十几年就能成材的。”这番话不单是他四十年的经验之谈,更是他木雕生涯的一个总结,因为这位潮州土生土长的木雕大匠,就是这样一步步寂寞艰辛地走来……

猜你喜欢
潮州木雕大师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大师剪我也剪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木雕鱼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