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研究中国?

2013-04-29 21:34:23袁鲁霞黄廓
出版参考 2013年8期
关键词:选题

袁鲁霞 黄廓

随著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的内容、态度和作者身份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作者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力较小,而职业身份、工作经历、汉语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对作品影响较大,由此,涉华图。书呈现出角度不同、观点有别、态度各异的特点。

驻华记者是中国选题书籍的主要作者群之一

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常驻或临时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多数懂中文,熟悉中国情况,消息灵通,社会关系多,活动能力强。他们具有政治敏感性,通过采访获取第一手材料,在客观报道的同时,也会强调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关注人权、自由、民主等方面。他们的著作可读性强,出版后大受欢迎。如美国《洛杉矶时报》驻北京记者站主任孟捷慕的《中国梦幻:为何资本主义不会给中国带来民主》(2008),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这些书籍大都透过社会现象报道中国,行文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而非直接或简单地替读者作结论性的判断。

英国《金融时报》前任驻华首席记者、中国分社社长马利德的《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执政者的秘密世界》(2010),出版后仅两个月内就有60余篇对此书的英文媒体报道。马利德以记者的视角,结合其在中国工作生活七年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阐述了外人眼中神秘的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对中国的适应度超过许多人的想象,这是促成中国经济大繁荣的重要原因。”英国《卫报》北京分社社长华衷,游历西藏、湖北、广东、上海等地,追踪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基于亲眼目睹和实地采访,历经五年完成了《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中国怎样拯救或摧毁全人类》(2010)。该书详尽描述了各地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和气候变迁的现状,记录了同当地居民、官员、环保人士和科技工作者的访谈,提醒读者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均需面对的两难处境:如何处理以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与其对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之间的关系。曾任香港《南华早报》主编的乔纳森·芬比在《虎头蛇尾:今日中国的发展之路及未来走向》(2012)中,对当下中国的优势、劣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中庸”特质的结论。其书名“虎头蛇尾”意指中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存在著基础性问题。

以官员和中国问题专家为主的海外权威人士,也是中国选题书籍的主要作者群之一

海外权威人士是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政府官员是其中的主要人群。美国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版了《论中国》(2011)一书,探讨中美两国不确定的未来以及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力量均衡中的角色、作用与影响。尽管该书每本售价高达30英镑,但据《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统计,该书日销售最多时可超过40本,名列中国选题图书销售的榜首。曾担任英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的凯利-布朗,现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问题专家。他撰写的《朋友和敌人: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200g),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历史,确信拥有传奇般的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将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此书出版后备受关注,英国《观察家》《独立书评》和香港《亚洲书评》等都刊发评论。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著有《今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2011),指出日本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口中关系,与中国开展稳定且可预测的合作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澳洲国防部前战略副秘书长休·怀特在《面对中国:美国为何应当分享权力》(2012)中认为,面对中国的日益崛起,美国的战略选择只有:竞争、分享权力或让出领导权。美国近百年来未曾与一个如中国般富强的国家打过交道,因此按当前趋势发展,美中可能“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发现自己被卷入了西太平洋的冲突之中”。

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主要指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大学教授、智库研究人员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多、对政府的影响力较大。在政府智库或基金会的支持下,专家们以中国影响力、中国政治改革、中外关系、中国历史文化等为主题,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专著。例如,易明作为美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智囊人物,在《变黑的河流:环境对中国未来的挑战》(2010)一书中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态度,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和新全球秩序的诞生》(2009)一书中预言:中国将像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样,成为文化霸主。这得益于中国辽阔的幅员、庞大的人口、种族的同质性和对其自身文化中心地位的自信。但是中国不会统治世界。与大多数“西方论”者不同,马丁·雅克的“中国支配论”是对中国冷静而客观的解读。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卡根在《美国缔造的世界》(2012)中写道,“只有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对美国未来的实力产生影响。”奥巴马对其观点非常重视及肯定,在2012年1月《国情咨文》的秘密会议上对其展开长时间讨论。海外权威人士的著述不仅关注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也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但对已有的政策提出批评和改进方案,也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新的“中国通”是中国选题图书的另一作者群

新的“中国通”包括华裔及其后代、海外中国学者及留学生和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国人。他们熟知中国,通晓汉语,已经成为西方民众关于中国形象和中国认知不可或缺的信息源。

美籍华裔作家林留清怡,在《为人民服务:穿越中国的烹饪之旅》(2009)一书中,记录其拜师学艺、从厨艺学校到乡野小馆再到大餐馆的经历,以美食来诠释中国文化的变迁。书中呈现的不仅是餐桌百味,也是作者视角下的中国社会风貌和生活百态。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爱的算法》,融合科学幻想和中华文化,讲述了一个以小见大、从现在到未来的故事,该书荣获2012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郑永年、王坚等海外中国学者,融合了“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身份,理性地讲述中国故事。郑永年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复制和转型》(2000)中指出中共转型的重点在于定位与人民的关系,而中国民主的前提是中共的党内民主。王坚的《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2011)强调了软实力在中国崛起中的重要性。亚马逊、谷歌、新亚洲图书等网站都对该书作了推介。中国海外留学生郭晓橹的《青春的20个片断》(2008)、《简明汉英爱情词典》(2007)不仅热销并且获奖。美国华裔李洧的《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化敌为师的指导手册》2012年1月9日出版,不到一个月就登上了亚马逊网时事类图书榜首,美国主流媒体、官员和学者也就该书发表评论。外国人谈在华感受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作者基于亲身体验,以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解读中国作者未曾体现的盲点;他们的作品更容易被具有相同文化和阅读习惯的外国读者所接受。迈克尔·迈耶的《老北京的没落:生活在一座变革城市的逐渐消失的小巷里》(2008)、巴拉维·艾亚尔的《烟与镜:在中国的一段经历》(2008)、汤姆·道克特罗夫《中国人想要什么:文化、共产主义和中国的现代消费者》(2012)均获好评。马丁.沃尔夫在《中国未来领导者的当下思考》(2012)中,以外籍教师的身份汇编学生志愿者的自述,反映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作者的职业身份和工作、生活经历影响中国选题书籍的内容和对华态度。中国选题政治类图书的作者多为海外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学教授、智库研究人员以及有在华经历的官员等。经济类图书的作者很多是在华经商人员。驻华记者的写作热点多为社会、政治和文化类图书,他们通常重视调研,结合自身经历,多数以客观或亲华的态度来讲述中国。

(作者单位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选题
本刊2023年重点选题
2022年重点选题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探求(2022年4期)2022-08-11 13:22:04
2022年重点选题
2023年重点选题
基础教育(2022年6期)2022-03-16 14:12:38
2022年重点选题
基础教育(2022年1期)2022-03-02 10:04:48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