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勇
【摘 要】本文试着从“初级群体”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党内初级群体的存在对党组织生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级群体;党组织生活;消极影响;对策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关系指的是人们的血缘关系或亲缘关系,由这种初级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被称为初级群体。一些学者突破了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的限制,将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以情感为基础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统称为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关系等,都是典型的初级群体。在一些复杂群体中的由于情感因素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如学校中的几个要好的同学组成的“铁哥们”、工作中交往比较密切的同事间形成的“小圈子”等,也属于初级群体。与之相对而言的群体被称为次级群体,也叫做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角色联系在一起。
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性是初级群体的特征;目的性则是次级群体的标志。虽然说人们在组成初级群体比如家庭时,也会有一定的目的性,像繁衍后代、满足情感需求等,但与次级群体的目的性相比,这种初级群体所呈现的与其说是目的性倒不如说是一种功能性。
很显然,党的各级组织是因为特定目标而集合成在一起的,是一种次级群体。但是,作为构成党组织的细胞——党员,却集合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从党组织内部来讲,他们可能是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党委委员、普通党员;从党组织外其他关系来讲,他们可能是其他人的家人、哥们、朋友、老乡、同事等。因此,作为次级群体的党组织内部就有可能产生以情感性为特征的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初级群体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基本的特点:
1.群体人员数量的有限性。初级群体要求成员间要进行经常的、面对面的和富于感情的交往,因此过多的人数便很难建立和维护初级群体的存在,经研究认为,一般不应超过30人。
2.成员间有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只有经常的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才容易形成和维持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那种间接的和短暂的联系则很难形成这种初级关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初级群体的成员间并没有明确的、严格的分工,因而他们之间不会只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以家庭中的夫妻角色为例,他们之间不仅在情感上相互需要,而且在生活上也相互帮助、工作上相互支持。正是在这种相互扮演多重角色的过程中,成员的全部个性才得以表现出来。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性。这是初级群体形成和维持的原因所在,也是其区别与次级群体的本质所在。
5.成员难以代替。这是初级群体情感性特征所导致的。次级群体某一成员的缺失可以通过某种程序选择其他人来顶替这一成员原来所处的位置。初级群体的特殊性在于群体成员交往的情感性和相互扮演多重角色,因而其成员的缺失都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的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的成员间有持续的面对面交往,相互之间扮演多重角色,且这种交往富于情感性,因而其成员的群体意识很强,具有较高的整合度。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初级群体一般没有正式或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的行为一般由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正式手段来控制。
三、初级群体对正式组织所发挥的功能
初级群体对正式组织所发挥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两类:
1.正功能。(1)满足人们都的情感需求。这是初级群体区别于次级群体的本质所在,虽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的很多功能已经或正在逐步让渡给专业化的组织,但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减轻人们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的功能却从未被真正替代。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索罗蒙的调查发现当人们所在的初级群体发生重大变故时,人们的心理、情绪与身体等各方面都会偏离常态,这充分说明了初级群体在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方面的重要性。(2)有助于社会和组织秩序的维护。初级群体通过日常生活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个体自身内化社会和组织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从而使个体行为保持在社会和组织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这种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是个体成员自觉自愿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强制力;甚至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还要求别人也能遵守群体的规范。(3)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复杂组织中产生初级群体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梅约的“霍桑试验”就证明正式群体中关系密切的小群体的存在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对组织目标是正面性的还是负面性的则取决于这个小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当二者一致时就会促使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中。
2.负功能。主要体现在干扰正常的组织关系,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初级群体的目标、规范与组织目标和规范的不一致性甚至是冲突性。目前,社会上一些组织中的裙带关系、帮派集团等不合理甚至腐败现象的存在,都是源于他们以自己所在初级群体的目标与规范压制了正式组织的目标与规范。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初级群体在发挥其功能时是十分矛盾的,对组织目标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看能否将其目标与规范最大限度地与组织的目标与规范相衔接。
四、初级群体的存在对党组织生活的消极影响
1.影响党组织的正常运作。党组织本身作为一种次级群体,有自身要实现的目标及全体成员需遵守的活动规则。党组织内部成员按照共同的规则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实现党组织自身的目标。而党内初级群体的存在,可能会使其成员从维护小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漠视其他人及整个党组织的利益,改变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准则,进而影响党组织生活的正常进行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2.造成党员的角色混乱,淡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党的规章制度及组织原则就是其他社会成员对党员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要求。党员对自身角色的承担的是党组织正常运行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党组织内部初级群体的存在,使党内成员在组织生活过程中产生角色混乱,不再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也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与参与。党内初级群体的存在,可能导致党内的某些人,把一部分的人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上,使当成了一部分的利益的代表,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之间的密切联关系。
五、如何化解党内初级群体的消极影响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其党性。党性观念不强是初级群体在党组织产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抵御一切错误思潮侵蚀的有力武器,也是化解党内初级群体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2.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有效保证党的组织生活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也能够有效防止党内初级群体消极作用的产生,保证党的组织生活不出现大的问题。纵观今年来党内生活出现的一些问题,大都与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力造成的。因此,当的各级组织要把健全和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政治任务,坚持常抓不懈。
3.认真落实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的制度保障是是党的组织生活正常进行的制度保障。党内存在的初级群体之所以对党的组织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归根到底是与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认真落实分不开的。只有认真加强的党的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有效减少党内初级群体对党组织生活的干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如磊.党内生活的“初级群体”现象论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