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军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冬的一天,有朋自远方来拜访,久病在床的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词人辛弃疾,一下子像吃了某品牌的盖中钙,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俩人雪中煮酒,林中放歌,纵论天下大事,好不痛快。
转眼十天过去了,朋友也要踏上归程,辛弃疾恋恋不舍,第二天又顶风冒雪赶着车子去追。由于雪深泥泞,天色已晚,他只得怅然而归,在词句里抒发他的离别之情——“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这个让辛弃疾如此牵肠挂肚的人,可不是什么佳人,而是一个响当当的纯爷们,他的名字叫陈亮,在南宋堪称另类的潮人。
陈亮是浙江永康人,像许多大人物一样,生下来就有不同凡响之处,要么惊雷乍响,要么祥云绕梁,只不过因为身份的关系,他没那么大动静,“生而目光有芒”,降生一睁眼就能放电,眼睛有奇特的光芒,仿佛来到世间是带着使命来的,要给迷茫的人们带去光明。
事实上,长得酷并不稀罕,有才那才是真的酷。陈亮“才气超迈”,用现代话说就是才气逼人,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股豪迈的英雄之气。二十岁不到,就洋洋洒洒地撰写了二十多篇论文,集之为《酌古论》,纵论古今英雄人物,从汉武到曹操,从韩信到马援,从吕蒙到诸葛亮,颇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架势。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走一条寻常路。
陈亮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无一中第,因为他从不把学问当成书袋子,从未做过成堆的科考模拟试卷。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并不影响他关心国家大事。公元1178年春天,他在只身前往建康、京口考察山川地形后,三次上疏孝宗皇帝,建议“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废除和约,对金宣战,报仇雪恨。并要求皇帝亲自接见他,当面陈述抗金策略。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临安城,因为这是平头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孝宗皇帝在读罢陈亮的上疏之后,深受震撼,拍案叫好,准备把它贴在朝堂之上,让那一帮文武大臣都受点教育。皇帝身边总不缺少眼里会出气的人,孝宗身边的大红人曾觌敏感地嗅出了皇帝的心思,立马抢先行动,连夜赶着去拜访陈亮,要拍拍保不准就是未来政治新星的陈亮的马屁。这是多好的人生机遇啊,入了皇帝的法眼,再有走红大臣在下边力挺,多少公务员考试的门槛岂不都一跃而过了吗?而陈亮呢,在听到曾觌来到他的门前,请求会面的消息后,居然施展轻功,跳墙跑了,原因是,他看不起曾觌的人品。
不见曾觌也就罢了,孝宗皇帝又陆续派出几个大臣去考察陈亮,稍有一点政治敏感性,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陈亮实在厌烦他们小儿科的提问,根本没把这几个大人物放在眼里,不仅说话敷衍了事,而且脸色非常难看,让人无不悻悻而归。
汇报的结果不言而喻,但孝宗皇帝真的爱才,还是决定给他个官当当,可陈亮一如既往地不买账,说:“我之所以上疏,是为了国家开辟几百年的基业,难道只是用它来为自己弄个官当吗?”说完,挑子还没放在肩上就撂下了,“拂袖而去”。
不过,陈亮不寻常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完结。因为处处得罪权贵,他曾两次被冤入狱,幸有朋友营救才得以重获自由。公元1193年春,就是在他走出监狱的第二年,他第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回不仅考中了,而且还中了状元。
据说,这完全是个意外。
继任孝宗皇帝的是光宗赵惇,他的神经不太正常,放现在早送精神病院了,但当时身为皇帝谁也不敢这么办,病情对他大脑的影响不轻。由于经常不去退居重华宫的太上皇那里请安,在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指导下,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许多大臣因此上书,要求赵惇按时去看老爸。这事让赵惇十分不满,结果在那一年的殿试中,他出的题目就是:该不该去朝拜重华宫。对熟读“科考指南”,套题做得都快吐了的举子们来说,答这题简直轻车熟路,一个字“该”。唯有陈亮,虽历经坎坷,然另类依旧。他回答说:“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给别人看的‘面子活儿,一个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复失地,朝不朝拜已经退休了的太上皇并不重要。”这番话正说到了光宗的心坎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钦点陈亮为状元。
陈亮大概是历史上最为另类的状元了。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