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坚
我上学的时候,最潮的皮衣是外皮里毛的B3;后来全球变暖,B3的江湖地位就被寻常的皮夹克A2取代了。
这俩皮衣都是二战战斗机上用的,那时飞机密封不严,机舱里温度常在零度以下,不穿厚点实在扛不住,飞行员穿个马皮A2就凑合了,机枪手坐一个大洞后面开枪,风顶头吹着,非得带毛羊皮的B3不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人的童年都尝过物资匮乏之苦,看货的评价标准是“猛”而不是“精”,皮毛一体的衣服看上去像穿着一只羊,一眼看去就觉得很暖和,苏军剩余物资里也有这种长款皮大衣,只需几百块钱,顿时就有穿越回东线作战的感觉。
85后和90后的童年幸福得多,等他们开始穿皮衣的时候反而开始流行复古,最流行的款是A2,好好的牛皮不用,非要学物资匮乏的二战时代用马皮,皮子不结实就罢了,价格还要翻一个跟头。
一战的时候,德国空军服有一种长及大腿的双排扣短大衣。为了给敌对的沙俄添乱,他们支持反对派列宁,提供的军援物资里就包括这种飞行员皮衣。只是列宁没有空军,这种包住屁股,还有条外腰带的黑色皮衣就发给了“契卡”,就是后来群众喜闻乐见的克格勃。
前两年我看俄罗斯电视剧《伊萨耶夫》,想找一件这样的皮衣用来骑摩托,结果找到个英国做的怀旧版,英国阴冷,他们做皮衣出了名的又厚又重,并且因为产量少,宰人的刀磨得飞快。
其实这已经不是今天的潮流了,美国佬打仗的时候学英国皮衣又厚又重的风格;和平了几十年,这套就吃不开了,再做皮毛一体的大衣卖给东部的阔少,并且卖出几千美元的价格,都是又轻又软又薄的。
但是冬天里光穿皮衣还是不够的,这算是个大件,玩的花样不会太多,真正复杂的是手套这类小玩意。
手套界(倘若有的话)的巅峰人物,是200年前从法国流亡到伦敦的奥尔赛伯爵,他一天要用6副手套:
驯鹿皮手套用于清晨骑马;
毛面羚羊皮手套用于上午打猎;
海狸皮手套用于骑马回城;
皮编手套用于下午扫街购物;
黄色狗皮手套用于晚间赴宴的路上;
最后是小羊皮上真丝刺花手套,用于夜间娱乐活动。
当初的生活繁琐,维多利亚时代里,手套就是绅士的标志,从教堂到剧院都得戴着,光着手和人打招呼是不可想象的。今人不讲这些,手套方案可以简单点:一副单层的野猪皮手套用来开车;一副正装皮手套日常御寒——意大利人爱买个针织半指手套,以便在寒风中玩手机;咱们东北和边疆的群众,撑死多买一副外皮里毛的大厚手套,足矣。
搭配正装的手套一般是皮面针织里子,常见的是羊皮,别致一点的有鹿皮,相比前者,后者更加饱满;里子以羊绒为尊,羊驼毛等略次,还有真丝里子的,礼仪性强于功能性,算不上暖和,暖和也不是其主要诉求。
真正用来对抗寒冷的顶级货是阿斯特拉罕卷羊毛手套,皮毛一体,不分指头,虽然这种皮子原产地是中欧,但是在伦敦最高级的商店里也不难找到。
当初苏联解体,欧洲客户拿着票子抄底收购高级军官的冬帽,不为其他,就是图的这种材料,苏联将军的顶戴花翎到了奸商手里,最后纷纷被拆散,做成了高级手套。
编辑/姚 晟